|
麦收时节,看场是村上男人们最荣耀的活儿。
在场院里扬好一堆堆麦粒,乡亲们并不急于往家拉。他们知道,此时的麦子并没有真正干透,仓促存放起来容易发霉生虫子。他们要趁着晴朗高温的好天气,彻底晾晒好,再运回家直接入仓入囤。扬净的麦子堆,往往要在场院里过夜。
每到这个时候,当家的男人都要去自家场院里看场。
村上风俗好,很少发生偷鸡摸狗的事儿。几个曾经有过小偷小摸行为的,也让乡亲们的唾沫星子教育过来了。麦子在场院里堆上个十天半月,也不用担心有人偷。其实,场院没有必要看。
祖祖辈辈都这样,看场,似乎成了一种习惯,或者说另有一份情趣在其中:夏天家里 热,蚊子小咬也多,睡不好觉。而开阔的场院里就不同了,四下透风很凉快。而且几乎每家都派代表去看场,人越聚越多,凑在一起谈天说地,十分热闹。
月光(我们那里叫“月亮地儿”)下的场院,因为有了许多看场人的身影,多了一份乡村特有的温馨。
夏天天长,乡亲们要一直忙到“蚂蚱眼子”(黄昏时分)才收工回家。等吃过晚饭,一般就是掌灯一大后了。坐在门槛上抽几根纸烟,拴好劳动了一天的那头大豆青骡子,再往槽里放点铡成段儿的谷草(谷子的秸秆),撒上几把高粱粒,爹就拿上油腻腻的枕头、窝单,提上马灯,捎上电棒子(手电筒),去场院里看场。多数情况下,还扛上扬锨和扫帚——爹说他要趁起早有风的时候,把昨天没来得及扬的麦堆扬出来。自打我记事,爹几乎年年如此。
“大猫出,二猫赶,三猫出来明了天”。那会儿,“二猫”还没有出来呢。看看睡觉还早,我就央求爹带我到场里玩,图的也就是一种好奇和热闹。况且白天已经约好,栓柱儿、八什儿他们一大帮子也跟着大人到场院里去玩——白日没疯够的我们,又可以趁机凑在一块儿大玩一场了。
场院就在村南,过了菜畦就是。场院里,垛着一个一个的麦子垛,黑魆魆的,像一座座黑塔。一股浓烈的麦香,在星光下弥漫开来,在越来越深沉的夜色之中传递着,让人感到一种丰收的气息,浓得化不开扯不掉。远处的麦地里,隐约传来“哧拉——哧拉——”的割麦声,勤快的人家,即使到了夜晚也不闲着。
爹在自家麦秸垛旁的背风处,扯上几把新麦秸铺在场里,就成了他的“炕”。他放下枕头窝单,围着麦垛和麦堆转悠转悠,看看有没有黄鼬、屎壳螂淘气,便掏出他的旱烟袋,一口一口吧嗒起来。他就是烟瘾大,自打十九岁下了李家庄完小就开始抽烟,不让吃饭不让喝水都能忍,就是谁阻止他抽烟,他就跟谁急。村上的老三爷爷、满仓叔都是年纪轻轻得肺病去世的,医生说他俩的肺都被熏黑了,纯粹是抽烟抽死的。爹犟,偏不信那一套,总说老爷爷一辈子抽烟抽得可厉害了,一袋接一袋,除了睡觉,烟袋锅子从来没凉过,不照样健健康康活到小九十?再说了,毛主席那么大的官不也抽烟吗?
娘只断断续续上过半年“识字班”,大道理绝对说不过完小毕业的爹。几次三番劝说无效后,便再也懒得说他了——这正好遂了爹的愿。
场院上,爹烟袋锅里的烟火,随着他的一吐一吸,时明时灭,与天上闪烁的星星们遥遥相对,也像一只提溜着灯笼的萤火虫。
听到脚步声、咳嗽声,陆续来到场院里看场的四堂叔、双喜二伯等老少爷们,都凑到一块儿来了。他们漫无边际地聊着,天南海北地侃着,爽朗的笑声一阵接着一阵。
枣花儿嫂的丈夫在天津卫打工尚未回来,看场的事儿自然就落在她的身上。晚饭后,枣花儿把孩子交给婆婆照管,自己搬着新里新面的被褥来到场院里,摊放在一片新鲜的麦秸上。不远处来看场的春生见了,就笑嘻嘻地冲她喊:
——嫂子,铺盖放一块吧。
——去你的,嘴上没个把门的,看我不掐死你!
——细皮嫩肉的,黑下可别让皮猴子叼了去?
——皮猴子也舍不得吃人家呢。
——我和你做伴,省得你夜里头害怕。
——没正经。看我不告诉你媳妇。再说俺可不害怕,别忘了在娘家俺可是民兵连长呢!
枣花儿的一张嘴可叫跟趟儿,那是个不饶人的主儿。
夜渐渐深了。村上的灯光陆陆续续熄灭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带着疲惫进入了梦乡。看场的人也大多睡去,夜幕下的场院,又恢复了寂静。
天边上,“二猫”爬上来了,眨着眼,贼亮贼亮的。
封面配图:Maksim Goncharenok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