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痕文化、推诿文化、甚至是躺平文化
现如今在国央企,工作不仅是“忙”,更是一种“不得不忙”。忙什么?有人说,三件事:证明自己做了事、避免被追责、应对部门推诿。归根结底,大家都在忙着“不出错”。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当过度追责变得常态化,国企里诞生了一种文化——免责文化。这种文化带来的不只是多一份流程,还派生出了留痕文化、推诿文化、甚至是躺平文化。
免责文化:流程比结果重要
程序正义这个词,听上去高大上,但在很多国央企里,它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按程序走就行”。比如,采购一个苹果,从申请到招标,再到审批,拍照、留档、签合同,每一步都得走得齐全。结果呢?花了半个月,买回来的苹果价格比市场贵几倍,但流程上丝毫没有问题。
这就是现在的国企工作模式:流程正义,远大于事实正义。只要每一步都按规定做了,责任就能甩干净。然而,程序真的能掩盖一切吗?名义上是规避责任,实际上却成了滋生问题的温床。
留痕文化:不做事,也要“做”出事
如今的国央企,讲究的不是结果,而是痕迹。无论是大小会议,还是日常工作,都得有凭有据。什么会议精神传达会、学习会、动员会,层层落实,最后再形成台账。一份文件自查从集团到分公司,再到基层,每一级都有满满的“留痕”。
你做了多少事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证明你做了事。工作未开始,台账先行,照片、记录、流程要齐全。这些冗繁的痕迹,只为了一个目的——免责。
一位网友打趣道:“连中午吃什么,谁吃了多少猪肉,都要有详细记录。没记全?整改。”看似荒谬,却是现实。
躺平文化:不做不错,做多出错
当“责任”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工具,谁还敢承担责任?于是,躺平文化应运而生。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成了很多基层员工的心声。
有些国央企,责任划分模糊,结果层层问责。你可能好不容易做了一件事,结果一出问题,所有功劳一笔抹平,所有责任统统背上。不做事就不会出错,这句话听着很消极,却是很多人在职场中无奈的选择。
那些曾经敢担当、勇于创新的人,被一波波问责击垮,最后干脆选择了“躺平”。有担当的人黑锅累累,而逃避的人反倒毫发无损,谁还愿意干活?
容错与创新:企业活力的关键
免责文化的背后,是国央企对风险的恐惧。大家宁可“按部就班”,也不愿意冒险去创新。其实,问责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过度问责会让人心凉透。
正如国资委最近发文所说:“支持国有企业大胆试错。”这个容错的空间,才是企业创新的活力之源。问责不应是为了找人背锅,而是为了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在一个包容的工作环境中,企业才能真正有创造力,员工也才能放手去干,避免陷入“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困境。
总结一句话,免责文化的盛行,虽暂时避免了责任的追究,但从长远看,冻结了企业创新的活力,压抑了员工的热情。希望未来,国企能给员工更多的包容与信任,问该问的责,容该容的错,让每一个有担当、有想法的人,都能挺直腰杆,放手一搏。
这篇文章不单单是职场的写照,也是在呼吁企业文化的转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有痕迹的结果,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与创造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