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产业发展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迷坝乡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新模式,围绕“食用菌产业强品质、畜牧产业提质量、特色产业创品牌、粮食安全保耕地”的农业发展思路,积极构建多元化产业布局,持续做好农作物、养殖业、食用菌、万寿菊等特色产业文章,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农业增效有“路”,农民增收有“方”。
食用菌开出“致富花”
近年来,迷坝乡依托自身发展优势,在全乡范围内持续扶持壮大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通过“支部引领+合作社主导+能人大户示范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带动脱贫户、“三类户”等发展食用菌产业。2024年迷坝乡发展种植袋料香菇70万袋,新建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大棚83座,全乡共栽种羊肚菌600余亩。
01
02
此外,椴木木耳(青冈木耳)在迷坝已有近百年的栽培历史,全乡有300余户农户从事青冈木耳栽培,每年稳定在6000余架。2024年,迷坝乡将于已有的大棚基础上,在马莲咀村、四方庄村、姚家山村、刘家河村、迷坝村、腰镡村新建食用菌大棚,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户收入。
03
04
万寿菊绽放好“丰”景
迷坝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探索“党支部+村集体经济+能人大户+农户”的产业发展方式,持续在整合、盘活闲置资源上下功夫,加大对闲置资产、土地等集体资产的优化整合力度,让“沉睡资产”“活”起来,助推村集体经济强起来。今年以来,迷坝乡大面积种植万寿菊,在种植户的精心培育下,万寿菊喜获丰收,盛开的万寿菊既为乡村增添了美景,也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日子"富起来",更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添一抹“金黄色”。
05
多元产业“描绘”农业新图景
近年来,迷坝乡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乡党委、政府在为种粮农户发放种粮补贴的同时,不断加快撂荒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补贴合作社购买大型农机具,提高生产效率和收益。同时,还免费为种粮户提供优质小麦种子、一喷三防的农药和化肥,多措施鼓励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保面积、保产量、保品质,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土地不撂荒,粮食生产有保障。目前,3000余亩小麦已完成收割。
06
07
一日三餐,离不开五谷杂粮。作为粮食作物的组成部分,科学有序发展好杂粮,对于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和提高群众土地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迷坝乡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步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品种布局,全力推动小杂粮特色农业发展,小杂粮已成为当地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色”产业。目前,迷坝乡小杂粮种植验收工作正在进行中。
养殖业蹚出致富“好路子”
08
09
迷坝乡积极探索“党支部+村集体经济+能人大户+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支持各村养殖大户和群众积极养殖,坚持以生态化、规模化、基地化为重点,鼓励农户充分利用已有养殖设施条件,依托房前屋后的空地、闲置附属用房等进行散养和圈养。迷坝乡累计完成畜牧肉牛养殖148头,中蜂1000箱,由村集体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牵头带动农户养殖生猪180头,养鸡5万只。
10
11
产业兴,百业兴。下一步,迷坝乡将积极探索“村集体出资、社会资本入股、村民参与”的组合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多元发展乡村产业,千方百计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陇南康县迷坝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