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新闻网2024年6月30日讯(深圳特区报 沈仲文)
珠江口,伶仃洋,波光潋滟,云卷云舒。
2024年6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又一个世界级跨海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
这是深具意义的一天,我们躬逢其盛。历史将注定铭记这个让人热血沸腾的、闪亮的日子。
这是一条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全长24公里的深中通道,是匠心大作,呈“S”形穿云破海,如长龙卧波,似蛟龙跃海,气势恢弘而又极具美感,展现着当代中国的雄健风采。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建设深中通道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的重大举措,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工程。
七年磨一剑,深中通道踏浪来。这是一件“国之重器”,穿越空间和时间;这是一条世界级湾区通道,连接粤港澳通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湾区新征程,由此按下加速键。
涛声依旧,浪奔浪流,而心绪迥然。南宋文天祥留下“零丁洋里叹零丁”名句,表达其过零丁洋时的孤寂、凄凉心境。如今伶仃洋沿岸一带已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深中通道翩然蜿蜒于伶仃洋上,目之所及,“叹零丁”变“跨伶仃”,让人更添一股豪情,叹的也是关于大湾区美好未来的想象与憧憬。
(一)
一桥飞架珠江口,天堑变通途。
作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雄踞于珠江出海口伶仃洋的几何中心的深中通道,是中国桥梁建设的又一杰作,更会成为联通粤港澳大湾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融合与建设的重要枢纽。
这是一条创下多项“世界之最”的“海上天路”。
多项世界首次和中国首创的高新科技于兹集中迸发。大桥主跨达1666米,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桥面距离海平面91米,相当于30层楼高,是目前世界最高通航净空的海中大桥;主塔高270米,相当于90层楼的高度,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海中桥梁主塔;单个锚碇重约100万吨,是当前世界最大海中锚碇;由于身处珠江口台风频发区,团队研发了全新的气动外形,将大跨整体钢箱梁悬索桥的颤振临界风速,提高到世界最高的88米/秒,能抵御17级台风……每一项“世界之最”,都标示了它在世界桥梁建造史上的高度。
高颜值地标闪耀伶仃洋、智慧交通系统护航美好出行、精细化施工管理展现精湛技艺。深中通道不仅是一座重要桥梁,更是一个集智慧管控、出行服务、设备运维、应急响应于一体的智慧交通体系。深中通道通车,展现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雄厚实力,也彰显了我国智慧交通系统建设的领先地位。
2024年国际桥梁大会授予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乔治·理查德森奖”。该奖项被誉为桥梁界“诺贝尔奖”。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成为本届大会我国唯一一个、广东省内首个获此殊荣的桥梁工程项目。
“深中通道项目始终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节能减排、让公众满意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力求简洁及韵律感,采用全线一体化的晶体切面设计元素……确保内在质量优和外在品质美,有力推动了世界悬索桥技术的发展。”
国际桥梁大会作出的如是评价,让我们对深中通道有了更深体认。
奇迹背后,是上万名建设者冒着疾风险浪,顶着炽热骄阳,不断创新、上下求索、攻坚克难,奋战数千个日夜的付出。他们当中,有本土精英、青年才俊,也有专业大师、技术尖兵,更有劳模代表、大国工匠……他们用苦干、实干、巧干,为这项超级工程提供有力支撑。在此,我们向每一位深中通道的建设者表达敬意。
这是举世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关键交通枢纽。
建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成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美好愿景。实现这一愿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既是先决条件,更是重要支撑。
作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黄金通道,深中通道将让大湾区互联互通迈上新台阶。通车之后,深圳—中山的车程从目前约2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深圳—珠海缩短为1小时,深圳—广州南沙压缩在30分钟以内。这将极大便利东西岸间的通勤。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交通格局和想象空间彻底打开。
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工程。
从最早的虎门大桥到南沙大桥,到港珠澳大桥,再到如今的深中通道,这些超级工程的背后藏着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彩蛋”,逐渐撑起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交通脊梁”,共同架起城市群融合发展的新未来。
(二)
一桥贯通,万象更新。
众所周知,地理空间的阻隔是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障碍。在空中俯瞰大湾区,一个倒“V”将珠江口分为东西两地。深圳中山两地直线距离仅有20多公里,之前却要北上经过虎门大桥,绕了一个100多公里、行车两小时的半圆。
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让珠江东西两岸,隔海若比邻,迎来“同城时刻”。它如同一把钥匙,解锁了隔海相望的深圳与中山,为两地合作打开全新合作空间,深中两城生产和生活也将实现高度融合。
为迎接深中通道通车的利好,各种配套设施已经同步“安排”上了。为方便两地快速通勤,深圳巴士集团于深中通道通车当天,同步开通深中跨市定制公交专线和中山航空港至深圳机场的机场专线。中山市交通运输局表示,会主动对接深圳,两市在港航、航空、物流、轨道、公共交通等方面将开展全面深度合作,强化跨珠江口“海陆空铁”全方位交通融合。同时,两地住房公积金互认互通,设立“深中办事专窗”和专项服务热线,“同城化”办理深圳和中山缴存职工购房提取、退休提取、租房提取等20多项业务。这都意味着,两地融合发展正在加快推进中。
要坚持优势互补。
从产业结构、城市地理空间结构等维度来看,珠江口东西两岸存在联动协同发展的巨大互补空间。作为深中通道最直接受益的两座城市,深圳要借助深中通道发挥辐射珠江西岸城市的重要功能,进行“腾笼换鸟”。探索“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等产业合作新模式,共促深中产业创新与合作共赢,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战略中心区域政策室主任李晓琳建议,可深度整合深中两地创新链、产业链、技术链、服务链,从而加快形成更优产业生态。
要共育文旅品牌。
深中两地各具特色旅游景点,深圳要充分挖掘两地乃至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旅游资源,探索更多合作新模式,携手打造更具影响力、号召力的旅游精品,共同推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文湾区。
深中通道的建成,不仅仅意味着珠江东西两岸通勤时间的缩短、距离的拉近,更意味着空间的扩张、效率的倍增。
在物理空间上,它连接了深圳、中山以及相邻的珠海、江门、阳江以及广州南沙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福强表示,深中通道通车,可以根本改善珠东珠西的交通状况,加速资源的快捷流动。的确,
通过与周边高速路网的进一步衔接,这一超级工程将显著加快城市融合、资源要素流动,由此辐射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联动发展。
围绕深中通道这关键一跨,珠江口东西两岸正在催生一个世界级的“超级都市圈”。
融合生活圈加速构筑。
交通不仅是城市高速发展的引擎,更是生活便捷的助推器。深中通道大大缩短了珠江东西岸的时空距离、心理距离。珠江口东西岸,不仅有望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也有望实现经济、文化、人才等多个维度的深度融合。
按下发展加速键。
当前,广东正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其他城市协同支撑的创新格局。以深中通道为桥,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在“两廊”之间的流动将更加高效、畅通,更能点燃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深中通道让珠江口东西岸“牵手”,这一“超级接口”必将引爆一股势能强大的“超级流量”。
深中通道让大湾区越来越“小”,朋友圈越来越“大”,“桥”见的未来越来越美好。
(三)
飞越伶仃洋,融通大湾区。
桥,寓意着纽带,更意味着机遇。深中通道,是物理架构的跨越,更是大湾区城市间深层互联的序曲,将为相关城市提供更多的合作空间、发展空间、想象空间。
——搭建起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新“动脉”。
从世界级湾区来看,便捷的跨海通道必不可少。美国旧金山湾区就有8座跨海大桥。目前的珠江出海口,相邻的虎门大桥和港珠澳大桥之间跨度宽达60公里。而处在两座大桥中间的深中通道,刚好弥补了这段空白,为深圳与珠江西岸的联通提供了便捷路径。
深中通道这一“黄金走廊”的贯通,对大湾区城市群深化联动意义重大。前海、南沙和横琴三大自贸片区,联系更加紧密;大湾区“9+2”城市间的腹地,有了更利于发展要素流动的便捷通道。
以深圳为代表的东岸城市全力拥抱西岸,推动更高质量的企业资源、更丰富的资金和更高素质的人才以更高效的流动速度在大湾区内循环流动,助力黄金内湾涌动起更加强劲的动力源。
这将深刻影响大湾区的区域发展格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战略中心区域政策室主任李晓琳指出,大湾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集聚强度、融合深度将由此大大提升,“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将加快形成。”
同样,在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博士看来,深中通道的开通,“无疑将大大提高各地之间人才通勤和物流效率,对于留住人才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更有帮助,也将深刻影响珠三角乃至整个大湾区的经济格局。”
概言之,深中通道开通的背后,是一条跨海通道引发的“乘数效应”,对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必将助推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带来深圳城市能级和辐射力的提升。
深中通道的贯通,将深度发挥深圳的带动辐射作用,通过产业梯度分布,使珠江口西岸城市群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产业外溢带来的机遇,从而促进优势互补与资源优化配置。
“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将拉长大湾区核心引擎深圳的辐射半径,加快促进深圳的产业链供应链向珠江口西岸地区延伸,使深圳的战略腹地得到极大拓展。”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开放室主任卢伟如是分析。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钟韵亦指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之一,辐射带动作用将更加显著。”
的确,对深圳来说,这意味着可将影响力更直接地投射到珠江口西岸,从而对大湾区发展发挥更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挖掘到新的空间,从而提升城市能级。深圳散发的光芒会更加耀眼。
——推动区域国际竞争力提升。
俯瞰珠江口,广州南沙、深圳前海、东莞滨海湾、珠海横琴、中山翠亨新区,正成为环珠江口城市向湾区发展的“当家花旦”,是黄金内湾的“五朵金花”。过去,这“五朵金花”虽然各自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较为分散。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后,黄金内湾各平台则将“串珠成链”“握指成拳”,有效带动100公里“黄金内湾”区域的产业联动、科创协同和资源整合。
作为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核心纽带,深中通道通车后,将整体性提升大湾区的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珠江口东西岸将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福强表示,深中通道“将为湾区制造注入强劲动力,保持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为湾区、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提供战略缓冲空间。”我们坚信,随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大湾区有望实现产业分工进一步专业化,创新经济发展效率进一步提高,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中国精神更加昂扬。
深中通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跨海集群工程建造成套技术和具有中国范式的建设管理经验,为世界跨海集群工程建造提供广东经验和中国方案。
如今,这一在万众瞩目中“上岗”的超级工程,惊艳了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优雅与自信,让世界再次看见“中国智造”的伟力。
“超级工程”已成今日中国的标志性符号,背后则是我们独特的制度优势为支撑。深中通道印刻着中国力量、闪耀着中国精神,也成为读懂中国的最好案例。
伶仃洋上海天一色,深中通道横卧碧波。大湾区紧密相拥,桥通路通人心通,共享机遇、共赢未来!
无问西东,我们期待整个珠江东西两岸的集体跃升,让世界看到一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来源:深圳特区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