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线生活-深圳论坛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号称世界三大泡沫之一的中国楼市,正在面临高位下跌的...

0
回复
233
查看
[复制链接]

8491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8791
发表于 2023-11-25 08: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号称世界三大泡沫之一的中国楼市,正在面临高位下跌的风险,房地产投资增速跌幅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呢中国居民的负债率也处在历史的最高水平,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振,出口呢又在美国经济强势的2022年和2023年也难以乐观的。

可以说是中国本土实力最强的300家上市公司。沪深300的营收啊和利润也几乎停滞,今年三季度营收同比值增长了0.31%,利润同比下跌了1.14%。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不想再承受美国经济硬着陆,然后把全世界拖进更深的衰退之中。

我知道有很多朋友都等着看着美国人加息收割失败之后,然后自己陷入衰退的笑话。但是无论我们再不想承认啊,都没法改变中美经济目前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这个事实,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是最不希望看到美国陷入衰退的。因为美国如果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至少意味着全球市场整体性的回暖。

由此而带来的增量需求,起码在相当程度上给了我们去杠杆、去库存的时间窗口。美联储停止加息,全球流动性开始变得充裕,本可以给中国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空间,靠着大规模的降息和降准来刺激经济,而不担心资本继续为了追逐美国的高收益而出逃。但是,我们很可能享受不到美国这一轮降息的好处,本质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目前的状况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内部矛盾,外部的因素并不是主要原因。再说简单点问题,不是因为受制于高息美元环境,从而使得人民币利率太贵,或者说人民币在境内发的不够多,而是在于居民和民营企业根本没有信心去承接这笔看起来哪怕很便宜的钱。就拿中国楼市来说,2022年我们以为楼市不好的原因出在了开发商资金紧张,出在烂尾楼影响居民的购房热情。于是年底我们出台了房地产三支箭,从银行信贷、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方面全面支持房企保交楼的同时,继续鼓励他们下场拖地土拍市场,但是效果啊不是很理想,土拍市场的参与者依然是国企和地方城投为主。2023年的夏天开始啊,我们以为居民不愿意买房是因为买房的门槛太高于是呢我们降低了首付比例和存量房贷利率,抛弃了认房优认贷等苛刻的贷款条件。但是依然没有见到楼市的金九银10,反而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下跌,数量的城市逼近了历史的机制,房屋销售额销售面积也是环比双位数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十月份降幅持续扩大。现在我们知道了哦,原来是因为民营企业和居民手里没有钱。国家最近正在筹划50家房企白名单,并且提出了三个不低于,各家银行自身房地产贷款增速不低于银行行业平均房地产贷款增速。对非国有房企的贷款增速不低于本银行房地产的整体增速,对非国有企业房企个人按揭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贷款增速。白名单和三个不低于更像是一个硬性要求,甚至呢像是给银行强制摊派的放贷任务,多少呢?像是在对冲2020年的三道红线,2020年的三道红线是想方设法啊给负债太高的房企去融资。2023年的三个不低于又有点像是在想方设法倒逼银行给负债太高可能冲击楼市的那些开发商去融资。当经济过热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成百上千种办法打压投资和消费。但是信心消失的时候,没有人真的可以强迫大家去消费投资。央行给商业银行的近乎零利率的2000亿保销楼专项贷款,发出来快一年了,利息那么便宜,商业银行只用出去了,其中56亿给房企,因为商业银行也不想为了赚你这点利息,最后把本金都给丢了,况且就是银行敢放,开发商和居民也不敢拿,拿了投什么呢?在北京和上海都在下跌的情况之下,谁敢去拿地,谁敢去买房呢?所以问题真的不在于我们的利率可以做到多低,钱能给到多少。现在全国的分包商甚至都不敢接民营房地产企业开发商的业务了啊,全都被恒大和碧桂园的这些前车之鉴给吓怕了。恒大一家单单是建筑承包商单位就投好了三家五百强企业啊,其中一家还是号称南通铁军,曾经参与施工迪拜塔的南通六建。现在情况就变成了,居民不买房,房价就下跌,企业就不开发不招人,居民和上下游就赚不到薪酬和业务,大家对未来收入悲观,居民就更加不买房,房价进一步下跌。制造业和民营经济也是一样的道理啊,居民对预期收入不乐观,就不去消费,不去消费,企业就赚不到钱。企业赚不到钱,就不会去投资,企业不去投资,就会影响上下游企业的收入和缩减编制,这就会影响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美联储是要结束加息周期了,因为收入信心的原因我们中国可能没有办法充分享受到美国这轮降息周期所带来的所谓的充裕的流动性,我们的14亿人也不能寄希望于美国的低的、可怜的软着陆的概率对我们出口的一种提升刺激。那怎么办呢?靠居民和企业自发去借贷、消费和投资,这不现实,这也正是凯恩斯主义的合法性所在,经济循环会增做强化,当恶性循环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去主动干预。

前有1万亿特别国债的发行,甚面可能还有央行1万亿支持保障房城重层改造以及评级两用基础设施建设。但这远远还不够。货币政策日渐式微之下,2024年中国经济复苏的成色究竟怎样,我们也许只能寄希望于中央财政政策配合的力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免费联系电话

400-8855-271

客服QQ:2524604571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日8:00-23:30

关注我们
  • 关注官方微信

  • 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