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的陇南
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白墙黛瓦错落有致
7月26日
备受关注的2023美丽乡村国际论坛
在永久会址——康县拉开帷幕
▲ 美丽乡村国际论坛永久会址
甘肃康县:“美丽经济”开启乡村振兴路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2018年全县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尽管如此,该县却依托自然生态优势谱写了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再到打造全域生态旅游大景区的发展“三部曲”。近五年来康县共接待游客12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98亿元,“美丽经济”已经成为康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1
经营“美丽”,打造乡村特色产业
陇南市康县地处甘肃东南部的秦巴山区,群山连绵,全县面积2958.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有16.2万人。康县80%以上的农户分散居住在高半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曾是甘肃乃至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3年底该县贫困发生率高达37.04%。2018年,全县人均GDP仅为9318元,只有甘肃平均水平的30%,全国平均水平的1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1.2亿元。
没有雄厚的财力,康县却拥有西北少有的良好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7.37%。近年来,康县立足自身生态优势,坚持把发展美丽产业、做大美丽经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量力而行、梯次推进。截至2020年底,康县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2镇16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
▲ 康县长坝镇福坝村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效,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康县惠民富民的生态产业。康县着力打造了美丽乡村感受型、生态农庄体验型、特色农业观光型、环保工业展示型、景区休闲养生型五大乡村旅游品牌,升级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示范村70个,并成为“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永久性会址所在地,还入选“2022年健康中国·康养旅游百强县”。
围绕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康县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乡村宾馆,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扩大群众参与范围,让更多农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12年的2.9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4.4亿元。
统计显示,近五年来,康县共接待游客12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98亿元。旅游业发展还带动了农村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全县已形成核桃、花椒、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土蜂蜜等独具特色的富民产业。
2
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
多年来,康县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县一号工程,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工作理念、思路、政策、措施、力度等方面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不变换赛道、不偏离靶心,十年如一日、十年磨一剑。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始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康县是重灾区之一,农村的房屋、道路、桥梁等设施损毁严重。灾后重建过程中,康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将房屋重建与道路、桥梁恢复重建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统筹推进,把245个灾后重建居民点初步建成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
2012年至今,康县连续以县委一号文件专题安排部署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文件不仅有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等指导性意见,而且细化到建设多少个村、分布在哪些乡镇、实施哪些项目、达到什么标准、钱从哪里来等具体事项。
▲ 康县长坝镇山根村
自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康县始终把村庄规划摆在重要位置,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避免因规划失误造成资源错配和浪费。2013年以来,康县财政每年将村庄规划编制费用列入预算,7年来共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村庄规划编制,平均每个村3万元左右。
康县编制了《康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在规划基础上制定设计方案,全县350个村全部有规划、有设计。根据村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流动趋势等因素,康县将全县350个村分为聚集提升类271个、城郊融合类34个、特色保护类7个、搬迁撤并类5个、看不准的33个,分类分层进行规划设计。
为了防止规划设计不落实,克服“先干再说”“边干边看”“随意乱干”等错误倾向,康县着重从项目审批、竣工验收和资金拨付等环节严格把关,确保规划设计不折不扣落实。
3
尊重自然规律,不搞一哄而起
康县大多数村庄依山而建、村民临水而居,乡村自然条件优势突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康县坚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村庄布局上依山就势,不搞大拆大建、搬迁集中、整齐划一,不砍树、不埋泉、不挪石、不毁草,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村落形态。
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康县对各类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捆绑使用,建立“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让分散的项目资金“握指成拳”,发挥最大效益。
在实施过程中,康县不搞一哄而起、不搞齐头并进,而是坚持量力而行、梯次推进,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全县平均每年新建和巩固提升50多个村,每个乡镇集中建设2至5个村。截至目前,康县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行政村和自然村全覆盖,建成300里生态文化旅游风情线,一个“全县域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初步形成。
▲ 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
康县还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康县制定出台了27项奖补标准,公开透明落实奖补政策。2012年以来,康县共投入18.54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撬动群众筹资65.4亿元,达成了用政策奖补的“四两”撬动群众投入“千斤”的效果。以乡村巷道和庭院硬化为例,政府给农户每平方米奖补资金20元或1袋水泥,而农户自备沙石、投工投劳共计折资每平方米60余元,农户投入是政府投入的3倍多。
在发展中,康县农村逐渐形成了“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联动”模式、“协会+农家客栈+农户”模式、“支部+公司+农户”模式、“能人大户+企业+农户”模式、“互联网+电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模式等五种发展模式,让尽可能多的民众参与到“美丽经济”中来,享受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红利。
久久为功磨一剑 贫困山乡绽新颜
——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的调查与启示
康县十年如一日,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乡村取得了巨大成效,走出了一条深度贫困地区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也走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理念的典范,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学习借鉴价值,形成了机制完善、经验成熟、许多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康县模式”。2021年,省委政研室经过深入调研和系统总结,向全省印发了《久久为功磨一剑 贫困山乡绽新颜——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的调查与启示》。“康县模式”的做法经验和启示价值可以概括为8个方面。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最早始于“5·12”地震灾后重建。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康县是重灾区之一,农村又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房屋、道路、桥梁等设施损毁严重。灾后重建过程中,康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将房屋重建解决住房安全问题与道路、桥梁恢复重建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统筹推进,把245个灾后重建居民点初步建成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康县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县一号工程,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工作理念、思路、政策、措施、力度等方面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不变换频道、不偏离靶心,十年如一日、十年磨一剑,才取得了今天这样巨大的成效。
▲ 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
激发干群积极性,“要我干”变“我要干”。抓美丽乡村建设,统一认识、统一思想是首要前提。在工作之初,康县一些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对这项工作认识和理解不够,有的认为灾后重建已经作了极大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没那个能力和本事;有的认为康县脱贫攻坚任务非常繁重,建设美丽乡村是与脱贫攻坚抢资源,会影响脱贫攻坚成效;有的认为康县财力弱,建设全域美丽乡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这些怀疑、质疑,康县通过分批组织县乡村社各级干部和离退休干部外出学习统一干部思想;通过深入调研、细致工作打消群众顾虑;通过典型示范倒逼干群动力;通过奖补机制撬动群众投入。
以规划为龙头,以设计为蓝本。康县从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始终把村庄规划摆在重要位置,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其他各项规划相衔接、相协调,用高质量、可操作、能落地的规划设计指引建设、调配资源、凝聚力量,避免因规划失误造成资源错配和浪费。
▲ 康县长坝镇花桥村
多个管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康县是片区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能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且各类资金分散于各部门,难以发挥最大效益。面对部门条条框框规定和美丽乡村建设真金白银需求之间的矛盾,康县对各类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捆绑使用,建立“多个管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让分散的项目资金“握指成拳”,发挥出最大效益。
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民生工程,涉及上下左右、方方面面,头绪多、任务重,需要集中各类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康县充分发挥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有效发挥各行业部门的专业特长,全力调动各级各部门共建美丽乡村,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谋划,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共建共管共享,常绿常新常美。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既重建更重管,坚持建管并重、管用并行,创造性落实省上关于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的《指导意见》,明确管护主体、明确管护标准、明确资金来源,持续巩固建设成果,实现常绿常新常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 康县平洛镇团庄村
内外兼修 形神兼备。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外在美”与“内涵美”并重,夯实党建之根、提升功能之基、塑造风貌之形、弘扬文化之魂、培育文明之风、厚植良善之治,在提升乡村功能、彰显乡村韵味的同时,注重以农村基层党建为核心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村民文明素养,不断丰富美丽乡村的内核和灵魂。
生态出“钱景”,美丽生“财富”。康县坚持把发展美丽产业、做大美丽经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山大沟深耕地少”的劣势和“绿水青山特产多”的优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放大生态优势、做足山水文章,创新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全域环境绿美净、全域电子商务、全域旅游景区“四个全域工程”,做精做优特色产业,真正让大自然赋予的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来源/新华财经、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