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出让模式的变化最近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一个话题。中国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关于规范住宅用地供应信息披露的通知,不再要求住宅用地出让公告“一年不超过3次”。这被许多媒体解读为中央土地供应制度的取消。
然而,自然资源部明确表示,该文件旨在指导地方住房用地供应,优化而不是废除集中供地制度。这项新政策旨在发挥信息全面公开披露在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方面的积极作用。
此前坚持这一限制的22个城市几乎全部不再遵循。这是因为去年,在房地产市场的大背景下,很多城市的土地根本卖不出去,即使有国有房企的支持。因此,许多城市又推出了几轮集中供地。
例如,武汉在去年最后一个月启动了六轮集中供地,效果不佳。2022年全年,武汉市土地出让交易108宗,土地出让收入871.33亿元,较2021年下降54.26%。
其他城市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压力。前三轮供地完成时,天津只完成了全年计划的24%,青岛、福州不到三分之一,宁波、济南、北京、苏州、深圳、长沙不到一半,南京只有51%。
为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22个热点城市于2021年启动了两次集中供地模式。2015年至2021年上半年,除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大外,房地产市场总体火爆。
但2021年上半年,楼市依然火热,重庆、武汉、长沙、广州等城市房价涨幅明显。集中供地与正常供地的最大区别是一次性供应大量土地。过去,开发商分配土地压力不大,但集中供地后,大量土地同时投放市场,给开发商带来资金压力。
从理论上讲,这种财政压力可以缓解土地热潮,并导致更理性的土地征用方法。然而,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转向,房企开启爆发式模式,持续的疫情导致房地产市场低迷。
总之,土地出让方式的转变并不是简单地取消集中供地制度,而是自然资源部优化政策、更好地发挥信息公开的积极作用的一种尝试。卖地收入暴跌是根本问题,前两次集中供地模式的启动,都是为了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