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线生活-深圳论坛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孤独农家小院,热闹起来了!村民们这样改造自家庭院…

0
回复
375
查看
[复制链接]

9758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697
发表于 2023-2-4 0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王迪


[img=auto,67]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GFaE183ila335~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90829534&x-signature=lmaJu0E998udXVqnhJRrireAANQ%3D[/img]

全文2671字,阅读约需3分钟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叶仙绒和她的家庭美术馆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将自家庭院改造成巾帼画院、粉小仙手作馆、德土贝壳院等文化共享庭院。



这3年,叶仙绒脸上的笑容,绽放得越来越灿烂了。




村里人提起她,都说,叶仙绒越活越自信了,当了馆长就是不一样。仙绒笑道,过去,少有人夸她,这几年,夸她的人越来越多,让她常常感到不好意思,压力倍增。




叶仙绒家住宁波市宁海县葛家村,这是一个被当地人称为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偏远小山村。家门口挂着一块“仙绒美术馆”牌子,是她用废旧布料一块一块拼贴出来的。




10月4日,恰逢重阳节,一早丛志强来看望仙绒夫妇。刚进门,他就被悬挂在仙绒美术馆一楼外的“大毛笔”作品吸引,“大毛笔”有一层楼那么高,十分逼真。




见丛志强来,正在钩毛线作品的仙绒,热情地迎了出来,“大毛笔好看吧,这是我老公新做的。”“你看看我钩的鱼好看吧。”“屋里还有3条,本来4条,有一条被猫叼走了,可能我做得太像了!”说起新作品,叶仙绒津津乐道。



△叶仙绒夫妇打理家庭美术馆的同时,经营“馆长画饼”的创业品牌。




孤独的农家小院变得热闹起来



仙绒美术馆是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来葛家村开展“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行动时,打造的第一个家庭美术馆。




看着现在干劲十足的叶仙绒,丛志强怎么都无法将其与之前那个封闭,甚至有些自卑的农村主妇对上号。




回想起9年前,叶仙绒说,夫妻俩靠种地、偶尔在村内个体不锈钢小作坊打零工为生。三个儿女陆续在城里安了家,只剩下老两口儿守护着老房,小院儿也变得孤独起来。




2019年4月5日,吃完饭刚放下碗筷,丈夫葛明勇跟叶仙绒说:“村里来了个北京的教授,要教村民们做手工,你去学一下。”“我不去,手工艺我可做不来。而且,明天还要去上班赚钱。”一开始,叶仙绒拒绝了葛明勇的提议。




事后叶仙绒回忆,并不是不想学,主要还是对自己没啥信心。今年67岁的叶仙绒,没有上过一天学,但毕竟是北京来的教授手把手教工艺,机会很难得,最后叶仙绒决定前去试试。就这样,叶仙绒成了葛家村第一批村民“艺工队”成员,开始了第一堂艺术课。




第二天午饭后,丛志强像往常一样来到祠堂,看妇女“艺工队”为村里儿童制作的玩具。走进祠堂,仙绒一个人正在认真地做布玩具。仙绒看见丛老师来了,起身迎了上去。“老师,能不能到我家里看看,看看我家里能做什么?”腼腆的叶仙绒小心翼翼地从嘴里挤出来微弱的声音。瞬间,叶仙绒又说:“我家里很旧、很破,你们不要笑话我。”“没关系的,我们喜欢旧的东西,走!”丛志强爽快地答应了。




从祠堂到叶仙绒家不到500米。进院门前,叶仙绒扶在门上,再次回头,“老师,我家里真的很旧、很破,你们不要笑话我啊。”




走进院子,丛志强看到有个一间半的旧房子,里面胡乱堆放着一些农具、旧物件,好奇地问:“为什么是一间半的房子?”“老师,我家老房子原来是三间,新房子是1997年盖的,当时家里穷,儿子到了成家的年纪,我们就想给他盖个新房子,可实在没有钱把老房子全拆掉盖新房,这一间半老房子就这么一直留在这里了。房子太破了,也无法住人了,就当杂物间了。”丛志强了解到仙绒的儿子、孙子、外甥都会写书法,家里有这么多老物件,于是建议仙绒将家里打造成一个美术馆。




丛志强从这一间半的杂物间入手,带着仙绒夫妇整理、清洗老物件,利用石头、毛竹等低成本的本地材料进行改造。看着自己的小院每天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叶仙绒的干劲儿越来越足,甚至把自己结婚45年来,一直在睡的千工床也搬到美术馆里去展览。




在仙绒夫妇和教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第一座家庭美术馆建成了,取名“仙绒美术馆”,而叶仙绒也有了新的称呼“叶馆长”。开馆那天,县委副书记亲自为她揭牌,院里院外来了很多人,站得满满当当。




经过2019年的二次改造后,来仙绒美术馆参观的人更多了,最多时一天有300多人。




孤独的农家小院变得热闹起来。




叶仙绒每天都会钩毛线作品或做布贴画;丈夫葛明勇在小院内种植的花卉越来越多,而且,开始关注花草摆放方式和造型修剪的美感,还做起了“根雕”创作;女儿葛能亚看到家里做了美术馆,利用空闲时间也开始做布艺画;叶仙绒的孙子和外甥逢周末和寒暑假都喜欢从城里跑到老家美术馆里看书、练书法;街坊邻居也喜欢到美术馆里聊家常,还经常在一起做布贴画,做完的作品就摆在美术馆里;儿子葛剑平的老师和朋友也送来了书画作品;甚至有些来参观的游客,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专程送来了展品。




有人问叶仙绒,家里开美术馆累不累,她总是乐呵呵地说:“不累,高兴,美着呢!”




2019年6月,65岁的叶仙绒想入党了。她说在艺术振兴乡村过程中,她被镇村党员一心为公的行动感动了。如今,叶仙绒已是预备党员,马上就转正了。






越来越多村民将自家庭院改造成

文化共享庭院





幸福是可以传染的。


仙绒的邻居,此前因为1平方米的宅基地纠纷,与叶仙绒家20多年不说话,但看到仙绒美术馆那么多人来,那么好看,而自己家那么乱,很丢人,忍不住找到叶仙绒,叶仙绒请丛老师帮她家也设计设计。


一个小小的家庭美术馆化解了邻里20多年的恩怨,邻居家的院子改造成了“和美院”。“和美院”邻户,住着66岁的葛万利,见自己的两个邻居家里都打造得这么漂亮,自发清理院子里的杂物,并去石门溪捡来石头,学着仙绒美术馆里垒的花坛样式,在自己家也垒起了一个曲线花坛,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自己还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石语院”。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叶仙绒和她的家庭美术馆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村民用自身技能、自家物件、本土材料,融合家庭文化,将自家庭院改造成巾帼画院、粉小仙手作馆、德土贝壳院等文化共享庭院。


葛家村的文化共享庭院现在是“百花齐放春满园”,还被浙江省确定为乡村振兴十大模式之一的“文化深耕”模式。


文化庭院要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需要有“造血”能力。今年6月,丛志强团队与村民一起开展了“村宝创业季”行动,将文化与经济在庭院有效融合,创建了27个家庭品牌,开发了100多种产品,国庆5天庭院营收17.4万元,尝到了发展“庭院文化经济”的甜头。在“村宝创业季”中,叶仙绒不但自己第一个创业,还主动引导她77岁堂姐叶双英等其他村民创业。


不知何时起,“我是一名党员(预备党员),有责任做更多”成了仙绒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丛志强团队成员段红娇对本文亦有贡献)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原文刊载于2022年第21期《民生周刊》杂志原标题:《文化丨叶仙绒当上了美术馆馆长》《民生周刊》记者 王迪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旗下融媒体平台。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免费联系电话

400-8855-271

客服QQ:2524604571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日8:00-23:30

关注我们
  • 关注官方微信

  • 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