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省考第一回合暂时告一段落,大部分省份将在7月底公布笔试成绩,如果你有幸闯过了“第一关”,那么我在这里恭喜你进入到“第二关”,面试环节。
如果说笔试申论的学习,你还有资料可以依赖,那么到了面试环节,你只能依赖你的大脑,所以,大脑中的方方面面的素材要提前准备了。从今天开始,我将与大家分享2021-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的素材。
一、杨振宁
(一)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2年,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
1938年,杨振宁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
1944年,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
【海外留学】
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与已故的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加入外籍】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
1971年,杨振宁回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回国定居】
2003年,回北京定居。
2017年,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二)主要成就
相变理论、玻色子多体问题、杨-Baxter方程、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非对角长程序、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三)所获荣誉称号
195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6年,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1997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99年,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2015年3月,被台湾大学授予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2015年3月,被澳门大学授予2014年度荣誉博士学位。
2022年3月,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四)人物事迹
【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五)感动中国颁奖词:明月共同途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六)主要事迹
他被公认在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领域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成就;他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深造,协助清华建高等研究中心,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赤诚谏言……百岁寿辰上,杨振宁深情提到已故同窗好友邓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的嘱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想“八卦”什么内容,欢迎大家留言,我是“话痨”龙龙申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