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日前,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年会(2022)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聚焦“共同富裕背景中的教育强国建设”主题,教育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和公共政策等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思想碰撞,讨论交流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理论和政策问题。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在致辞中指出,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宏伟目标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以“共同富裕:职业教育的贡献与使命”为题作报告,从新方位、新格局、新使命、新价值、新概念、新语系、新生态等角度阐述了现代化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介绍了浙江围绕优质均衡目标、凸显产教融合、采取超常规举措、大力发展终身教育与强化数字赋能等逐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强省进程的做法和思考。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指出,教育强国可界定为: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衡量教育强国也有一些常用的指标,比如入学率、受教育年限、经费投入、设备设施的设置、师生比、学校的规模,等等。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认为,要推进共同富裕,不能简单做再分配,共同富裕首要问题是实现教育的公平。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从哲学视角思考教育如何助力共同富裕,认为我们现在处在“富而教之”的阶段,此后应进一步考虑“教而贵之”,即通过教育让个体更有尊严。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指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和中华文化因素两个重要特征,其本质应是人民的现代化,应投资于人民,必须超前发展,发挥它的基础性、先导性、长期性、积累性功能,从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指出,对于教育强国问题的讨论,基于指标的研究很重要,但是还不够。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未来的教育强国,要提升教育发展的广度、深度、高度和绵延度。
“思想碰撞”环节,论坛设置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人口和人才基础”“教育强国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精神文明共同富裕”四个专题,讨论共同富裕背景中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议题。论坛还设置了教育战略智库青年专家交流环节,邀请全国各地的51名青年学者参会交流。
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实验室、教育人口实验室共同举办。
作者:任朝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