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新宁
盛夏已至,溺水又进入高发季节,防溺水,警钟长鸣!即便时时提醒,处处防备,令人痛心的事故依旧在发生,仅在7月份就发生了多起:7月3日,山东枣庄,两名初中生在水塘溺亡;7月7日,山西永济,6名学生在黄河游泳时失联,现在已找到5具遗体;7月10日,湖南湘潭,5名青少年野游时遇难,最大的19岁,最小的15岁;7月13日,河南驻马店6名学生溺水身亡……
每年夏天,儿童溺水事件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断刺痛着公众的神经。而针对“儿童溺水”的防范,每到夏季也总会一提再提。时至今日,社会各单位的防护意识和安全理念不断增强,无论是紧急救援、预防演练,还是齐抓共管、联防联控,都得到了较大改观且在不断完善。但是“儿童溺水”的情况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让人感到无力的同时,不免需要深入思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何才能彻底扭转现状,防止悲剧发生?
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下发文件,防溺水教育渐渐成为各地各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落实到具体措施上时,学校会做防溺水教育宣讲,开设安全教育课程,老师也持续提醒家长和学生,让学生远离水库、池塘等危险水域,并签署保证书、承诺书。部分学校还会采用十分严格的措施,甚至会对去水域玩耍的学生进行处罚。在家庭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他们对孩子监护也一直没有放松。家长们普遍会叮嘱孩子远离危险水域,掌握孩子外出的去向、内容、归时、同伴等。各地各单位也都在为防止儿童溺水做努力工作,如在重点公开水域设警示牌、护栏,暑期安排专人巡逻,村广播提醒,村微信群提醒,提高家长和学生避险防灾意识,在村庄的每一处可能出现溺水危险的水域边,都放置一根长竹竿,以便及时施救。
然而,学校的教育安全宣讲、签署的承诺书和保证书只起到“堵”而没有“疏”的作用,家长和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甚至可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那些特别调皮、喜欢玩水的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总想结伴下河体验,面临的风险也就加大。有些孩子甚至选择没有人的水域,也不会事先告诉家人。在有同伴溺水时,同伴会试图自行盲目施救,甚至偷偷回家而不告诉大人,导致群体事故发生。
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5万余名儿童死于溺水事故。一直以来,农村是青少年发生溺亡的重灾区,农村地区儿童占全部溺水死亡儿童的比例高达88.4%,是城市的5倍多。与城市相比,农村可使用的公共服务产品较为匮乏,城里的孩子可以去游泳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地方,农村的孩子却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他们精力旺盛,漫长炎热的暑期,沟塘、水库、土坑、野池塘等免费的“天然资源”,往往是他们的游玩去处。这些场所无人看管,孩子们到这些地方玩水很容易发生意外。此外,农村留守儿童多,祖父母年纪大同时还要忙于农活,看管孩子精力不济,隔代监护能力弱,往往“管不住”孩子,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管好孩子,这就带来了更多隐患。
贪玩戏水是孩子们的天性,天性不易阻止,学校、家长及社会建立起来的保护机制始终还是外围的。把农村孩子从野池塘和大水坑里解救出来,靠“堵”不是长久之计,还要靠“疏”来消除隐患。而这个“疏”,是当下社会已经大力发展之时必须做出的相应举措,让青少年掌握自救的能力,并为他们提供一个释放天性和童真的安全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比一堂安全教育课更重要的是提高中小学生的游泳技能,这是减少溺水事故发生的关键。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溺水的技术指南中,也将掌握游泳技能作为减少和避免溺水的主要措施。因此,从孩提时代,就要培养孩子适应水,在有大人陪护的情况下,让他们尽情地玩水,开展任何与水相关的活动。学校的安全教育课不能流于形式,应该带学生直观地接近实际,让学生在看中想、在学中做。同时,邀请专业的游泳教练,传授给学生生命安全救助知识和游泳技能。这样即使孩子遇到“落水”的突发事故,也能采取一定的防御和自救措施,有可能防止悲剧的发生。
除此之外,为农村孩子提供玩水嬉戏的安全场所也是一种解决办法,而且早就有村庄为孩子的暑期安全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浙江富阳的莲桥村,虽然是只有800人并不富裕的村庄,但投资了150万元,在村里修建了一个游泳池,并且每年拿出全村收入的七分之一进行管理维护。同样,陕西西安的王先生怕孩子出去游泳不安全,只花了85元,用废木板和雨布在家里自制游泳池,省钱、安全还卫生,孩子天天在家玩得非常开心,还吸引了邻居家孩子来玩。还有江西上饶的一位妈妈,为防止儿子游野泳,在家为儿子建造心形游泳池。
从一个村庄到数位家长,他们积极为孩子创造亲水游玩的条件,这不但可以让孩子们释放天性,安全玩耍,更传递了一种安全教育的先进理念,为“防止青少年溺水”提供了有效的实践经验。因此,地方相关部门可以对本地现有的游泳场馆进行整合,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对学生开放游泳场馆。同时,还需要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一批游泳场地供学校教学使用,供孩子们游玩使用。
孩童戏水是乡村生活图景的经典一幕,农村孩子的暑假,应该有水花的快乐。防止青少年溺水,既要筑牢“安全网”,构建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青少年防溺水安全保障体系,还要拧紧“安全阀”,给他们创造合适便利的条件,让他们有一个安全快乐的童年。(赵新宁)
来源: 农民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