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调查,职场上沟通的需求场景,常见有二类:
1.向老板汇报
2.跨部门沟通,说服同事,以获取支持
依据不同场景和对象,衍生出非常多的沟通模型。
例如STAR法则、价值黄金圈、演讲RAP模型、PEST框架、福格行为模型、6W1H、30秒电梯法、RIDE说服法、SCQA模型、RECAP模型、TRIOS模型、FIRE模型、IDEAS模型...等。
这次我把帮你们把功课做好了,而且希望你们优先记得这一个!理解了这个的底层逻辑,可以用来解决90%的职场沟通问题。
G-STAR模型
这个模型其实是融合了经典的STAR模型而来,但结合众多法则与个人多年的经验,在前面加了一个Goal。
G = Goal:共同目标/或事件
S = Situation:现况/进度
T = Task:问题/挑战
A = Action:行动/解决计划
R = Result:成果/预期结果
为什么要加个Goal?
现实的底层逻辑:职场的本质就是利益交换。
每个人看重的利益,形成每个人追求的目标
你必须明白,
在谈所有事情以前,要优先把利益端出来。
但你自己的目标,跟别人无关。
要和别人协作,只有【共同目标】才能发挥作用。
沟通的基础,
是找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拆解前面的二个情景,分别代表了你的二个目标:
向老板汇报 = 赢得赞赏
跨部门说服同事 = 赢得支持
01
老板汇报
你向老板汇报,你希望赢得赞赏,那老板希望什么?希望事情顺利完成。
按照G-STAR的框架拆解,汇报内容可以变成是:
G
G = 共同目标/或事件:
上次您要我撰写的竞品分析报告,希望在本周五完成。
S
S = 现况/进度:
目前已经完成80%,
T
T = 问题/挑战:
剩下的20%,是由于竞品投资量很大,目前还在搜集不同数据平台的数字。
A
A =行动/解决计划:
我同步会让实习生参与资料整理,
R
R =成果/预期结果:
预定明天可以完成数字搜集,并在本周五顺利提交报告。
如此的汇报结构,首先唤起共同的目标:本周五要完成竞品分析报告,然后表明过程的问题(并非轻而易举),凸显自己采取的行动,最后以会完美达成目标做收尾,这样便是一次包含起承转合的完整表达。
02
跨部门协调
跨部门向同级同事沟通,你希望赢得支持,那同事希望什么?
跨部门协作的共同利益,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差异在
1.是不是他职责内的事情?
2.是希望他来做(人),
还是希望他优先处理(时间)?
如果不是他职责内的事情,通常需要由他的领导知晓并同意,不是由你单一方直接出面。
如果是他职责内的事情,他本来就会处理,只是希望他处理的更快更好,那除了对事,还需要对人。
假设是一个很临时的素材制作,而且交付时间很短,你必须思考到他可能面临什么情况。
你希望他排除万难处理你的难题,但他的难题可能是手上已经有大量工作做不完了。
按照G-STAR的框架拆解,沟通内容可以变成是:
G
G = 共同目标/或事件:
我知道这个素材制作很临时,你手上的事情也一堆,我并不希望你因为这个额外加班。
S
S = 现况/进度:
我之前问过是不是有别的人可以支援,
T
T = 问题/挑战:
但一直没得到回复。
A
A =行动/解决计划:
你看这样好不好,我去跟你老板或其他组协调你手上的工作,
R
R =成果/预期结果:
让你在周五前可以先专心处理这个素材就好?
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在一开始就表达知道他的目标:不加班,从对方的利益切入,可以让对方感觉我们是站在同一阵线的。然后在表达这件事的现况与困难后,主动提出帮忙他排除困难的做法,这便是把握了共同利益的沟通。
最后的话
总结 G-STAR沟通模型,
是一个以双赢为基础的沟通思维。
五个步骤也可以依据不同场景,有所增减或调整顺序,但不变的是,要优先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
在开口之前,先思考三件事
- 自己想要达成什么目标?
- 对方想要达成什么目标?
- 两者的目标是否一致或能互相协助
长期实践这样的沟通框架,也能同步训练你在思考事情时的逻辑思维,还可以拓展运用在说服、谈判等场景中。
想优先知道哪一个领域的应用,欢迎留言告诉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