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杭州、成都之后,又一重点二线城市对楼市政策进行优化调整。11月19日,西安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发布《关于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通知》)。这是继5月之后,西安再一次调整楼市限购政策,缩小了限购区域,并将限购松绑的对象从新落户、本地以租换购群体延伸至外地户籍群体。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此轮热点城市率先进行楼市政策调整,将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释放稳楼市、稳预期的积极信号,同时,优化楼市政策也将提升市场信心,有利于地方住房市场持续向好恢复。
西安再度“亮剑”,有利于促进楼市成交
根据《通知》,从市外迁入西安市且在住房限购区域无住房的居民家庭,落户西安市后即可在住房限购区域购买首套二手住房,也就是说,取消了此前“须在购房前落户满1年”的要求。
在限购区域无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买首套二手住房的条件由“持有本市《居住证》,且在购房之日前2年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调整为“持有本市《居住证》,且在购房之日前6个月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
在人才购房方面,《通知》明确,经批准引进的各类人才,在西安市住房限购区域购买住房时无须提供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相关证明材料。
此外,西安市调整限购范围,其中,临潼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上林街道,沣西新城高桥街道、马王街道,高新区托管的非限购区域不再列入西安市住房限购限售范围。
事实上,这是西安在今年再度“亮剑”,对楼市限购政策进行“松绑”。
早在今年5月28日,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了《关于调整商品住房交易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涉及降低限购门槛、缩短限售时间、减少公积金首付比例等内容。其中,在限购松绑方面,此次新政明确,从西安市外迁入西安市户籍的居民家庭在住房限购区域购买首套住房的,须在购房前落户满1年。在此前,需要落户满1年的同时,还要在西安市连续缴纳12个月的社保或个税。而对于非西安市户籍居民家庭,在住房限购区域购买住房的,须持有该市《居住证》,且在购房之日前2年在该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此前则是“提供连续5年及以上社保或个税证明”。
在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关荣雪看来,从西安最新政策调整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从购房条件等四个方面促进楼市成交,稳定市场信心。这一举措不仅对非本地户籍人口而言是一大利好消息,放宽了购房资格,极大程度上满足合理住房需求,缓解购房难压力,同时也将促进二手房市场交易活跃度走高,提升二手房市场信心,稳定预期。整体来看,结合5月底西安楼市政策适度放松的情况,西安此次的政策调控继续延续了全面化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家庭人口结构、区域等对楼市的影响。
广东省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通知》还放宽了人才购房的门槛,人才无须提供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相关证明材料。通过降低非户籍落户后购房或直接购房的门槛,有助于这些人群扎根西安,提高西安的城市中心地位。
业内:优化楼市政策利于市场持续向好恢复
不仅是西安,近期包括杭州、成都在内的重点二线城市也在持续优化楼市政策。
据媒体报道,11月11日,杭州调整了实施五年之久的“认房又认贷”政策,对于在杭州无住房、但有住房按揭贷款记录且相应贷款已结清的居民家庭,为改善条件再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可按首套房贷政策执行。同时,贷款购买第二套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家庭,最低首付比例为40%。
根据成都市住建局发布的《成都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优化区域限购措施的通知》,自11月18日起,进一步对限购区域做出调整,除高新南区外,中心城区统一为一个限购区域;有工作无户籍刚需可在三圈层购房1套用于自住,同时优化摇号政策,仅建面200平方米以下且登记人数大于房源数2倍的楼盘才需摇号。
对此,李宇嘉认为,目前,类似西安等热点城市,换房需求占很大比重,换房需求能否顺畅,是市场是否良性循环的标志。一套二手房交易,能带动2-3套连环单的交易,不仅能释放中小户型、中低价位为主的二手房供需,促进新市民住房需求实现,还能通过“卖一买一”带动住房消费升级。此外,外围新城新区收缩限购的区域外围,这是近期热点城市限购政策适当调整的一种方式,对于楼市降温快的区域,适当调整限购是一种较有效的模式,既不违背“房住不炒”,也释放纾困市场,稳定预期的信号。
李宇嘉进一步表示,近期,楼市需求端政策纾困转向了一类热点城市,比如成都、西安等区域中心城市。这些城市集聚的人口多,对全国楼市稳定的信号意义很强。同时,考虑到稳楼市与“房住不炒”、不以地产刺激经济等顶层设计的结合,政策有所为有所不为,将二者有效结合。未来,政策继续坚持小步快跑的模式,频率较高、但每次政策力度不会太大。
此外,在关荣雪看来,整体来看,成都、西安等人口相对密集的重点城市率先进行楼市政策调整,将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释放稳楼市、稳预期的积极信号,同时,优化楼市政策也将提升市场信心,有利于地方住房市场持续向好恢复。
新京报记者 张建
编辑 武新 校对 贾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