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张说,司马先生上个月去世了,小李说,胡扯,我刚还看到它在胡同口跟一个老太太在闲扯篇呢!
那他俩说的话,谁是真的,谁是假的呢?
昨天有网友朋友让我说一下形式逻辑中的三大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今天我就斗胆把这几大本逻辑学都说不清的抖搂一下给大家。
亚里士多德是三大律的提出者,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目前这三大律在法律人中,比如律师,应用得最为广泛。
小张说司马先生上个月去世了,小李却说看刚到司马先生在胡同口跟一个老太太在闲扯篇,他们都说自己是对的,那为了确定他们说的话谁真谁假,那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当然首先要做的是需要先确定小张说的司马先生和小李所说的司马先生是不是同一个人,也就是他们是不是违反了同一律。
什么叫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概念和判断,就是不能偷换概念。
就像律师在法庭出示证据或者辩护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法律基础概念要弄清楚,比如权力、权利,法治、法制,抢劫罪、抢夺罪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果不与法官和对方律师保持在一个概念上,那就是容易造成鸡对鸭说,对牛弹琴,违反同一律。
再比如说,你这衣服怎么这么难看,你说,这衣服穿起来很舒服。这就是偷换概念,把美丑偷换成了舒服,违反了同一律。
假如 在上面例子当中,小张说的司马先生和小李说的司马先生是同一个人,符合同一律,这时候,矛盾律就要登场了。
我们知道人死不能复活,这是常识,我们把这个常识作为前提,就可以推论出,如果小张说了假话,那么小李就一定是真话,也就是从他们一个说司马先生说活着,一个说司马先生说死了,可以推理出,他们俩一定至少有一个说的是假话。
这就是我们小学课本里面提到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出现了最好的盾和最好的矛之间的矛盾。这样可以看出,矛盾律是指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反对或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承认它们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矛盾律原本叫不矛盾律,是因为有同一律,排中律,中国人为了谐音,就把不矛盾律改成了矛盾律。
假如,小张说的司马先生如果复活,那么小张说的就为假,那根据矛盾律,那小李说的就一定为真吗?
这时候司马先生坐火车回到家,他说最近一直在海南度假,而小李呢,说刚在胡同口见过司马先生,那就说明小李说的也不是司马先生本人,后来通过了解,原来是小李只是在马路上随便瞟了一眼一个跟司马先生长相十分相似的陌生男人,就以为是司马先生本人。
这时候,真相大白,也就是通过矛盾律,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得到的信息量少,也只能推出必有一假,不一定得到真正的答案。
那我们如何推理出真正的答案吗?这时候,排中律就要上场 了。
什么叫排中律,排中律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假如,司马先生出现的时候说,小张和小李两人当中 有一个人是真话,那我们就很容易推论出结果,如果小张是假话,那么小李就一定是真话。
就像,一个女人对她的闺蜜说,她喜欢那个帅哥,她又不喜欢那个帅哥,针对女人的说法,闺蜜说,你的两种观点,我都不同意。
那么,在这里,女人的说法就违反了矛盾律,要不就是喜欢,要不就是不喜欢,而闺蜜不同意女人的矛盾观点,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而闺蜜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
所以我们一般日常生活中可以不讲逻辑,因为太费脑细胞,但如果不懂逻辑,要么就容易被别人骗,要么就容易自己骗自己。
比如,如果逻辑知识自己本身存在逻辑问题的话,肯定许多朋友都知道,一些辩证逻辑就存在悖论,如果我们不懂逻辑,不懂分析问题的方法,我们会发现问题所在吗,我们会纠正悖论吗?我们会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吗?
所以,你说,懂逻辑,是不是为了防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