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未城朝雨,用文字表达我对生活的态度。
庄子竟然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用草绳系的绳子去见魏王,结果呢?
这个故事选自《庄子.山木》原文如下: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縻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意也。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意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
其得枂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晒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懦,
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
有一天庄子身上穿着一件打满补丁的粗布衣服然后扎好腰带,脚上穿着一双用麻绳绑着的破烂鞋子,收拾停当之后,便前去拜访魏王。
魏王见他如此寒酸的模样对他说,先生为何这么狼狈?庄子泰然答道,庄周这是贫穷,不是狼狈,有志之士怀有道德却不得实现那才是狼狈。
衣服破旧鞋子磨烂,这是贫穷不是狼狈,这就是所谓的生不逢时,大王你难道不曾看到过善于腾越的猿猴吗?他们活动在高大的枂树,梓树,豫树,樟树之中,在树枝间牵引腾跃称王称霸,这时候即使是神射手后裔和他的弟子彭蒙也不能瞄准他们,但是如果遇到柘树,棘树,枳树,枸树之类的长满尖刺的灌木丛,他就只能谨慎行动,左顾右盼提心吊胆了。
这不是此时由于过度紧张,而是筋骨不柔软,而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利,不足以施展他的本领。现在我处在君王昏庸臣子乱国的时代,想要不觉得狼狈,又怎么可能,忠臣比干被纣王开胸剖心而死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
魏王看庄子穿着破烂说庄子狼狈,其实是想讽刺庄子的思想不合时宜,不太实用,所以狼狈不堪。
那庄子说的是什么,庄子的意思是你魏王看到的是我衣服穿的破烂就觉得我狼狈,其实那是贫穷,而我庄子真正的狼狈不是衣服穿的破烂,而是虽然身怀大志但有志不能伸,虽然身怀大道但有道不能行,这些岂是你魏王那种肉眼凡胎所能看到的,这就好比善于腾越的猿猴,如果生活在正常的树林里,就可以跳跃自如如鱼得水。
可是如果周围全是长满尖刺的灌木丛,他就是再善于腾越,再有本事能施展得开吗,而我庄子现在所处的时代,不就像那长满尖似的灌木丛吗,我现在正处在一个君王昏庸臣子乱国的时代,我庄子就是再有本事能施展吗。
庄子说出了自己真正的狼狈,是志不能伸道不能行而为之,不能伸道不能行的根源是什么呢?根源就是生不逢时国君昏庸。庄子这一句生不逢时国君昏庸,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有志之士,有才之人的心酸。
向那屈原,李白,杜甫,阮籍,嵇康,陶渊明,像司马迁,苏东坡等等,这些志士和才子,他们无不是像庄子一样生活在荆棘丛生的时代。
那么,在荆棘丛生,国君昏庸的时代他们是怎样活的呢?他们有的避开时代的荆棘辞官归隐,小心谨慎地活着保全了自己,最终活在自己精神的世界里,活出了精彩。
像庄子像陶渊明,他们离开官场之后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他们写出了留名千古的好作品。再如李白经历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士酒中仙,但最后依然发现,官场不是我李白待的地方,我李白怎能催眉折腰示权贵,使我不得开心言呢。最终,他离开了恶俗的官场,回到了属于他的大自然的怀抱。
他虽然官场失意,但是文坛得意,他袖口一开便是半个盛唐,他们有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惜与荆棘为伴,过着战战兢兢朝不虑夕的日子,虽然最终保住了自己,但是早已遍体鳞伤。
像苏轼他这一生,有人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甚至几次差点丢了性命。可以说苏轼作为一个围观者,一生都比较失意,可是官场上的诗意让他被迫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加上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出了一首首令人称奇的经典之作。
但是谁又能说,那个醉心于山水与世无争的苏轼,不是对朝廷对政治心寒了呢?最后一类是被时代的荆棘刺死的人,比如屈原屈原,品行高洁,宁折不弯,楚王昏庸,小人当道,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又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那就唯有一死。
再比如嵇康,尽管他一生重奉老庄之学,尽管政治上采取小心避祸的态度,但司马氏集团像拉拢嵇康这样的大才子。而嵇康他又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因此招致了灾祸。
当嵇康的朋友吕安出事的时候,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最终受小人的挑唆,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死。再比如阮籍,司马昭派自己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石氏的看法,阮籍都用憨醉的办法来躲避回答,而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试探他对政治的意见,甚至还想与阮籍联姻。
阮籍无奈之际,竟大醉六十天,使联姻之事无法进行。司马昭想,正式篡权的时候,故意让恭亲大臣劝进阮籍被逼写下劝进表,但写完不到一个月就死了,人们都说他是因此事郁闷而死。
我们看,上面这些才子,他们都是生不逢时的有志之士,但为什么命运不同呢?这是因为他们选择的道路不同,最终的命运就不同。
他们有的远离官场,侥幸活下来,有的与统治者纠缠不清,最终被统治者害死。也许至此,我们才明白庄子的选择了。
他们有的远离官场,侥幸活下来,有的与统治者纠缠不清,最终被统治者害死。也许至此,我们才明白庄子的选择了。
楚王聘请屈原做国相,他为什么拒绝了,因为他一早便看清了那个黑暗时代的面目,因为他知道自己生不逢时,所以宁可治不能深道不能行,宁可活得极为狼狈,也不愿到官场上去赴死,因为智者都想保全自己。
本文作者: 未城朝雨,一个步履不停的写字人,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