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檀扒爷
深圳特区报消息,10月3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支持深圳探索创新财政政策体系与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显示,支持深圳在财政政策体系与管理体制方面探索创新,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这样一套政策中,还特地提了下楼市,表示要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深圳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的补助,要加大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对深圳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老旧小区改造的支持力度。
总的来说,就是要解决大城市的住房问题。
哦豁,这下力度很大,深圳这是又成国内楼市的风向标了。
深圳 应该还在学新加坡模式
由于是财政部发的政策,而且还支持深圳在全国税改中先行先试,因此有人猜说了那么多年的房地产税,是不是真的要来了?
这个嘛,反正政策里没具体说,个人觉得可能性不大,原因就是现在楼市各个方面来说都已经很凉了,扼制二手房市场的目的已经达到,没必要这会儿再来个大杀器“落井下石”,这和目前全国性给楼市回暖的操作是相悖的。
这东西适合在楼市比较好的时候出,现在似乎没必要。
政策中真正提到的,都是关于保障性住房和老旧小区改造的,前者对应我国打造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后者就是延缓棚改拆迁。
这块内容,尤其是保障房相关的,让人想起2020年下半年深圳楼市还风头正劲时,当地说要学习长沙,特地去长沙取经(没看出效果),之后又提出要学习新加坡模式。
而所谓的新加坡模式,重点也是保障性住房。
根据总结,新加坡从1964年开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鼓励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阶层购买建屋发展局兴建的组屋。说白了就是各个收入水平的人有相对应的产品。
来源:地产资管界公众号
目前,新加坡这一套体系已经发展得很成熟,是以政府组屋为主,然后市场化的私人房产为辅。
根据统计,2016年的时候,新加坡已经有高达82%的公民是住在组屋里的,换句话说,新加坡的政策性住房与商品房比例大概是8:2。
同时,新加坡楼市调控也很厉害,不是提高印花税就是收紧房贷,花样很多。
深圳为啥要学新加坡?因为地小人多,住房都很是问题。
像归像 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这是不是意味着深圳直接照搬新加坡模式就完事儿了?
显然不行。
首先,有个人口问题要解决。
新加坡这个组屋申请,是针对本国居民分配的,并没有包括外来的务工人员,而新加坡的入籍门槛非常高,砸钱也未必有用。这样一来,需求上就有了明显限制,供给没那么紧张。
来源:中经数据
但深圳不是这样的,这个地方没门槛的,按七普数据,深圳十年涨了快714万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从两百多万翻到了五百多万。
这怎么弄?即便只算户籍人口,五百多万比新加坡都多了,光这一部分就很难搞定,更何况还有1000多万外来人口,政策上不包含他们的话,那就太不厚道了。
其次一点,定价问题。
虽然说新加坡这相当于是给出了廉价住房,但是新加坡人均收入高呀,据网络统计2021年新加坡本国国民(以及永居人口)的就业人口人均税前收入达到了49992新币,拿现在的汇率看吧,将近26万人民币。所以这个所谓的廉价能廉到什么份上,难说。
来源:中经数据
深圳只算户籍人口,只算就业人口,人均税前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吗?我觉得悬,算上常住人口那就不要看了。
收入差距较大,人口也不是一个等级的(关键也没法只算户籍人口),这就加大了供给和定价上的难度,除了要照顾到低收入人群的实际能力,还得照顾到买得起正常商品房、但也只是刚好买得起的群体的心态,会有种吃力不讨好的情绪。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用新加坡模式这个说法也行,就深圳目前发展保障性住房体系那要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类似的,怎么区分群体,怎么合理定价和建造让各个群体都有所对应的产品,以及怎么确保在实施过程中对应的产品可以到对应的人手中,真正解决大城市住房难的问题。
所以,就目前这状态学新加坡,真的不太现实,至少短期内,绝对不现实。
不过现在政策也都在往这一块倾斜,比如前几天深圳才出台的租金指导价,就是对整个保障性住房体系的一部分进行优化,具体效果不好说,租金方面不像买房可以利用指导价制约放贷额度,的确不具备强制性。
不过上个月深圳二手房成交量没能过2000套,说明市场还是冷,这也是指导价体现的效果,证券时报网的报道中提到现在刚需用户买的时候都喜欢问下指导价,说明快2年下来,已经形成趋势了,租金方面也许也能如此。
以上,新的政策已经出台,深圳又一次成了全国楼市的风向标,而它这次要先试先行的,就是一直在说的保障性住房,期待深圳再拿出可以全国性推广的新政,优化楼市。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