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许行》论社会分工及公平与效率
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叫作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站在门外对滕文公说:“来自远方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成为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房子。许行有几十个门徒,都穿粗布衣,捆鞋织席为生。
陈良有个弟子叫陈相,陈相和弟陈辛背着耕地的工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行的是圣人的政策,那么您也就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是许行的粉丝,放弃毕生所学追随许行。有一天,陈相见到孟子,吹捧许行的言论说:“滕文公的确是一个贤君,但他没有听过真正的道。真正贤明的君主应该和百姓同耕同食,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如今,滕国还有装粮食的仓库和藏钱财的地方,这样做是侵夺了他人的劳动成果而养肥自己,这哪里算得上真正圣明呢?”
孟子一听,问陈相:“许行一定是自己种地然后吃饭吗?”陈相说:“是的。”“许行一定是自己织布然后穿衣服吗?”陈相答:“不,许行穿未纺织的麻做的衣服。”孟子再问:“许行戴帽子吗?戴什么样的帽子呢?”陈相答:“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问:“自己织的吗?”陈相答:“不,用粮食换的。”孟子问:“那么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做帽子呢?”陈相答:“会妨碍耕地。”孟子再问:“许行用铁制的锅,陶制的炊具,铁制的农具耕地吗?”陈相回答:“是的。”孟子问:“是自己造的吗?”陈相答:“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按照你的说法,用粮食交换炊具和农具,难道就不会危害陶匠和铁匠吗?用炊具和农具换粮食难道就不会危害农夫吗?而且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烧陶冶铁,所有东西都自己生产出来用呢?为什么要忙忙碌碌地跟从事各种工艺生产的人交换呢?许行不怕麻烦吗?”
陈相回答:“当然不可能做到在种地的同时从事各种工艺生产。”孟子听他这么说反问:“那么治理天下又怎么能做到同时种地呢?当官的有当官的事情要做,农夫有农夫的事要做。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工艺制品,如果都要亲自去做然后才能使用的话,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体力劳动的人,体力劳动的人被脑力劳动的人统治。统治者靠被统治者养活,被统治者养活统治者,这是天下通行的规律。”
圣人为天下担忧,为得不到贤才治理天下而担忧,担忧地种不好的人是农夫。所以说圣人治理天下不是不用心,只是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这篇就是孟子著名言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出处。这篇文章讲的是孟子反驳陈相而提出有关社会分工与效率的问题。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分工,而且分工越细社会层次越高,效率也越高。但是有一点“按照孟子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那么人人都想成为劳心者,人人都想成为治人的人,人人都想食于人而不想食人,天下不就乱套了吗。这就涉及到社会公平问题,治人者要让治于人者甘心被治,甘心食人,也就是说你统治者要注重社会公平,要让被统治的人甘心被你统治,甘心食养统治者。假如你统治者不注重社会公平,侵夺百姓的劳动成果养肥自己,那么被侵夺的人就会想要成统治别人的人,因为那样就可以利用权力侵夺别人的劳动成果养肥自己,不劳而获。
今天我们的社会是极度不公的,注重效率本没什么问题,但社会公平真的不能丢。当今的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和工人,地位很低,不但经济处于底层,而且被人瞧不起。问题久久得不到解决必然会采取极端手段成为治人者。而治人者要防范这种情况就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让社会每个阶层的人乐于自己的身份和事业又不失进取心。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读者可以关注哟,持续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