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牟凡
现场——文化繁花遍开城乡
国运兴,则文化兴。
70年,筚路蓝缕,70年,弦歌不断;70年,砥砺前行,70年,奋发有为。
恩施州正从民族文化大州向民族文化强州大步迈进。
城乡文化齐兴盛,群众乐在其中。
眼下,恩施州城各个建设工地围墙绿幕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语分外醒目,为州城营造了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良好氛围。
州城各个小区基本上都建有文化娱乐室。恩施州城地质大队小区的文化娱乐室,大爷大妈们白天在里面可以读书、看报、下棋、弹琴、看电视,年轻人则可以在小区的健身器材上锻炼、健身或者到篮球场上打篮球……小区里充满安宁、和谐与幸福的氛围。
每当夜幕降临,人们到小区附近的广场上唱歌跳舞、锻炼身体,有的唱山民歌,有的跳广场舞,有的打莲湘,有的学曲艺,有的在地上用“毛笔”蘸水练字……让这座城市显得特别有生气、有味道。
年过七旬的孙大爷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提桶水到广场上练字,一行行草书或楷书的诗词,在他笔下一挥而就。他最喜欢写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采桑子·重阳》《长征》等气势磅礴的诗词。他说,用这样的笔练字,不仅可以练习书法,还可以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在恩施农村,很多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有的乡村建起了民俗小院、民俗博物馆,有的地方发展乡村旅游建起了“非遗”一条街……村民过上了和市民一样的文化生活。音箱一响,村民们走出家门,到广场上唱歌、跳舞、散步、健身,静寂的乡村顿时热闹起来。全州的民间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杰出文化新人、文化守望之星等不少生活在乡村,他们一开嗓或一迈腿,必定会引来不少“粉丝”围观、学习。村里不时还有文艺小分队前来演出,歌舞讴歌新时代;相声、小品表扬脱贫先进,讽刺懒汉;杂技、民间绝技表演动作难度极高,观赏性强,吸引着乡亲们驻足观看。
9月的咸丰县坪坝营镇中坝村已经有些凉意了,但依然挡不住村民在文化广场上活动的愿望。夜幕降临,广场上就热闹起来,有的跳舞,有的打球。只有5岁的邢亚楠在舞蹈队里特别显眼,几乎每一支曲子她都会跳,一摆手、一踢腿像模像样。真是应了那句话:每一个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都是广场舞高手。
村民肖祖文是舞蹈队中的唯一男代表。一年来,肖祖文白天带领村民在村集体经济基地干活,晚上就到广场上和大家一起跳舞。
肖祖文说,村民以前的娱乐基本上就是打牌赌博,村里风气不是很好。现在真是大变样,城里有图书馆,村里有图书室;城里有健身场所,村里有活动室;城里有KTV,我们在广场上一样可以K歌、跳舞,村里的文化生活基本上赶上城里了。
坪坝营镇是唢呐之乡,中坝村村民、唢呐项目州级非遗传承人易建明曾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唢呐表演。州文化和旅游局驻中坝村“尖刀班”与咸丰县文化馆、坪坝营镇文化站一起,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在中坝村建立了咸丰县唢呐传习所,组织全县唢呐传承人、民间艺人共40余人在中坝村培训。唢呐声声,欢歌劲舞,中坝村洋溢着文明祥和、昂扬奋进之风。
亲历——走进山野发掘文化
今年84岁的谭宗派,被誉为“土家文化活字典”,被评为“中国当代文博专家”、恩施州“文化守望之星”“文化名人”。
众所周知,谭宗派对恩施州民族文化振兴作出了大贡献,单是他为开拓全州文物事业的努力,就令人感佩不已。
20世纪80年代任利川市文管所长期间,谭宗派只身一人背着水壶、卷尺、年表“三件宝”,栉风沐雨,长期上山下乡,踏遍了利川的山山水水,共发现野外文物古迹近300处(件)。其中鱼木寨的发现被列为本省文物普查重要发现之一;建南崖墓及墓内岩画、实物的首次发现,揭开了晋隋时期獠人拾骨葬的秘密;忠路溪东汉人头双鱼纹虎钮錞于的发现,为古代巴人与利川土司、土家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支罗船头寨东汉砖室墓的发现及1949年前众多文化事象、史实的收集整理,对利川文化历史向前推进贡献良多。
2005年,为迎接省音乐家、作曲家到利川采风,谭宗派上山下乡4个多月,除收集到优秀民歌100余首外,还发现了柏杨龙河杜氏四代谭氏五代、凉雾牟氏三代、毛坝白氏两代等民歌世家,特别是对土家歌王牟奇祥等一批老歌手的发现和推介,不仅使他们中的有些人成为州级民间艺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还在当地掀起了传承、传唱民歌的高潮。
谭宗派经常下乡,长期和群众同吃同住,他也成了当地群众的朋友和亲人。大水井的老人常说:“没有谭老汉的多年努力,就没有大水井的今天。”
在恩施州,像谭宗派一样的民族文化人有很多,他们为挖掘、收集、研究、整理民族文化孜孜以求、呕心沥血,为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述评——文化传承没有终点
恩施州是巴楚文化的交汇地,恩施民族文化既有楚文化的根,也有巴文化的源,同时还受蜀文化的影响,许多民俗又与川文化接近。
恩施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民族文化资源富集,这里的巴文化、傩文化、羁縻州郡文化、土司文化、土家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交相辉映,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二十一世纪初,恩施州就确定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工作目标,后来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奋斗目标。
在民族文化大州向强州转变的征程中,文化传承必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文化自信,先要有传承的自信。
没有传承,文化的根脉何在,文化的基因如何沿袭?没有传承,文化发展的道路将会断裂。这一切,必定导致文化的没落。
所幸,一代代恩施文化人不忘初心,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土家文化活化石”谭宗派、“恩施州文化守望之星”李方庆、肉连响传承人刘守红、民间文化痴迷者汪学林、农民画家向柏军、皮影戏传承者邓从岳、西兰卡普传承者田若兰、山民歌传唱者张凤娥等,他们克难攻坚、接力传承,默默奉献一生的心血,使得民族文化薪火相传,不断开花结果,不断发展创新。
正是:文化繁花竞芳菲,传承自有后来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