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线生活-深圳论坛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房价跌、成交降、房租大分化,买房焦虑下2.6亿人如何住得好?

0
回复
244
查看
[复制链接]

855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9073
发表于 2022-9-29 21: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我是蓝白。
最近喜欢晚上出去吃饭,来治自己的精神内耗。
才到9点多,饭馆里人就走完了,只剩我们孤零零的一桌。
老板搬个凳子笑眯眯地坐在旁边,也不催也不撵,我们实在顶不住这种被过分关注的巨大心理压力,落荒而逃。
同样的馆子,同样的饭点,同样的老板。
我记得,以前到大半夜,还是人声鼎沸。
听说今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了457万,比5年前翻倍。
这种惊人的增速,明年很有可能会突破300万。
卷到极致,就会出现各种怪像。
以前是从下往上考,现在考研是倒流,从“双一流”考到“双非”,今年西藏民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湖南工商大学,报考人数暴增。
考公,对名校出身和学历的考量,也越来越苛刻。
专家说高考后就要准备考研,热搜上总是出现整个宿舍全部考研上岸的宣传。
是的,今年大家过得都不容易。
要说最惨的,我觉得还是房地产。
说一组数字,大家感受一下。
上半年,全国卖了6.61万亿的房子,对比2021全年18万亿的销售额,只完成了三分之一。



全国排名前100的开发商,销售额腰斩。
37个重点城市,上半年卖地收入加起来8000亿,降了55%。
63个三四线城市更惨,加起来卖地收入也只有3266亿,降了64%,已经斩到膝盖了。
但有一个数据,挺有意思的:
房租。
前段时间,有一期我不是发了解读CPI的视频么,其中提到:
房租连续第4个月同比下降,降幅还在不断扩大。



然后评论区和弹幕,就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有人说,今年房租非但没有降,反而逆势上涨,合适的房子都不好找。
有人说,明显感受到房子更好租了。
大家看,收入、房价、消费、就业、预期,满眼望去,一股泥沙俱下之感,没有疑问。
但房租这个指标,怎么就产生这么大的争议?
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分化。
CRIC城市租售系统数据,8月租金环比下跌的城市,达到了35个,同比下降的城市,多达43个。
从今年4月开始,55个城市的个人房源租金,同比进入负增长通道,目前租金水平已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
哪些城市跌得比较凶呢?
大庆,西宁,温州,哈尔滨和南宁,跌幅都超过了2%。



像太原、呼和浩特、银川、北海的租金,都处在20元/平方米/月以下。
郑州甚至还出现了房东摆摊求租,降40%还无人问津的事。
但另一边,我们看到,8月55个城市里,租金TOP5的城市,依然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
尤其是上海,6月之后,挂牌供应环比大增147%,租赁需求热度环比大增95%。
除了那些房龄超过30年、单间只有十几平米,家电家具老是坏的破房子。
如果具备大学周边、地铁口、好物业、精装这些因素,都非常抢手。
一个更典型的数据是:
不同收入群体的租房分化。
有份报告,上半年的疫情后,以白领为主力客群的3001~6000元/月/套价格段,需求占比上升4.8%。
但是,以蓝领为主力客群的1501~3000元/月/套价格段,需求占比下降5.3%。
追求租好房子、高品质房子的人,非但没有随疫情下降,反而逆势上升。



这并不奇怪。
一线城市的核心和近郊,新房供应极度稀缺,二手房交易占比超过60%,早已进入了存量房时代。
你这老破小炒得再高,学区再好,跟租房的人又有什么关系?
对一个租房的人来说,诉求只有一个:
房屋的使用性。
时间越久,房屋老化破败,小区无人管理,有的家属院甚至连“小区”都不算,停车困难,防火防盗都成问题。。。
还不如加点钱,找房龄更新、居住体验更好的地方住。
《经济日报》今年6月份有个报道,就提到了,这些规模巨大的存量房,保值增值难的问题。
报道里专门提到:
提升出租意愿,为租赁房市场提供更多的房屋供给,解决供给难题,才是盘活存量房的重点。
所以大家看,当绝大部分中小城市在寒冬里看不到尽头,巨型城市依然备受追捧。
房租分化的背后,可能就是世界的“参差”吧。
为什么房租这个指标,跟大家普遍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收入消费压力,房地产销售不同,出现了巨大的分化呢?
上一期解读CPI房租数据时,跟大家聊过一个观点:
租房市场,与购房市场完全是两个逻辑。
租房,一面代表了就业,另一面,代表了对房屋居住这一项本质功能最渴求的刚需。
拿就业来说,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达到了22.7万人,比去年增加2万人,增量是5年以来最多的。
如果再算上其他城市毕业,奔赴到大都市谋生活的人呢?
我们看招聘网站的数据,去年秋招,四个一线城市毕业生的招聘量,占总体校招量的32.7%。
占前十大城市的毕业生招聘量的比重高达54.6%。
虽千万人吾往矣,说啥也得去大城市找找机会,这是大城市房租与中小城市房租分化直接原因。
再来说居住。
“人房错配”,才是决定租房市场的核心原因。
我们看住建部公布的最新数据。
9月14日,住建部副部长姜万荣说:这十年,住房供应规模持续增加,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累计132.34亿平米,是上一个十年的2.2倍。
他还引用了七普数据,2020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8.6平米。
全国家庭户住房建筑面积总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00亿平米。
总量500亿平米,人均38.6平米,怎么看都够住了。
岂止是够住,只看总量和平均,住房早就过剩了。
但重点不是总量和平均,不是我和首富存款加一块有几千亿,而是结构分布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曾经梳理过一组数据:
深圳、上海、北京、苏州、南京的居住用地面积占比,全部低于30%。
广州、重庆、成都、杭州和武汉高于30%,但都没有超过35%。
不光是居住面积的冲突,还有住房品质的分化。
比如电梯。
统计局刚发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
在中国,只有19.7%的家庭住房有电梯。
这个数字是不是让你很惊讶?
惊讶的还在后面。
在繁华的上海,电梯房的比例,只有37%。
还有东北这些城镇化比较早,老房子比较多的地区,黑龙江、吉林电梯房比例只有25.9%和29.1%,辽宁也只有32.7%。
上面提到了存量房时代,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巨大规模的存量房,意味着好房子的极度稀缺。
有一期,蓝白跟大家聊过。
以郑州为例,看二手房网站的挂牌量,高达8万多套。
怎么说呢,给人一种遍地都是房子的感觉。
如果只看中心城区,不看下面的县市,还剩6万多套。
选房龄15年以内的,还剩3万多套。
选集中供暖的小区,还剩两万六千套。
选90-140平,三室的房子,小三房或大三房,筛一遍之后,符合条件的挂牌房源,只剩4000套出头。
一千多万常住人口的城市,主城区,15年以内房龄,小三房,带电梯暖气,完全是主流刚需置业的标准。
这还没有要求临近地铁、品牌物业、外立面、容积率什么的。
所以,房子,早就不缺了,是好房子缺。
一切问题的源头,还要从我们的房地产机制聊起。
自从1998年第一次“房改”开始,房地产市场一直“重销售而轻租赁”,商品住宅才是楼市的主流。
朋友之间说起房子,提到租房的都是一脸鄙夷,提到买房都会竖起大拇指。
不能怪购房者势利,只能说商品房捆绑了太多资源。
租赁市场之所以无法成为主流,租户缺乏安全感,个人房东出租房源占主流,还无法享受到学区、落户、医保等一系列与业主相同的权利。
所以,我们看到今年的工作报告里,有一个关键词:
新发展模式。
原话说的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新模式,对应的,就是上面说的“重销售、轻租赁”的旧模式。
我们可以参考美国和日本,是什么模式。
美国的长租公寓已经发展100多年了,投资这一块,有开发商、房地产信托基金、各种投资基金来做。
管理有专门的运营商,搬家、租家具、帮租客融入社区,啥服务都有,比如美国最大的公寓运营商EQR,1969年就成立了,现在拥有近10万套公寓。



日本的特点,是更凸显精细化,面积大多以25-30平方米为主,啥电器都有,基本都是拎包入住。
日本主要是规模化运营的包租模式,2000多家中介公司,绝大多数房源都是私人住宅委托,中介公司承担房屋租赁、装修、设计。
还有专门做公寓托管的机构,定期向业主汇报房屋的租赁情况,清扫、保持建筑物的美观和整洁,处理租客的投诉,甚至还给租客提供24小时的紧急联系服务。
现在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2万亿日元,合人民币达到了7500多亿。
人家能发展到这一步,也是有原因的。
美国和英国的首次购房年龄是35岁,日本和德国达到了41岁。
我们的首次购房年龄,只有27岁,这我觉得还是往高里说了,身边不少大学还没毕业,甚至高考完家里就张罗着买房了。
中国人的买房焦虑,对房屋产权的狂热追逐,还体现在另一个指标上:
住房自有率。
咱们国家的住房自有率,达到了96%。
美国只有64.2%,日本只有61.9%。
现在,我国的机构化长租房占比还不到5%,而德国达到了22%、美国则是30%,日本最高达到80%。
政策的倾斜力度,也越来越大了。
说个最近的事,就在9月份,《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正式实施。
其中最大的亮点是:
为了杜绝黑中介和二房东各种乱象,从资质源头上,对中介和长租机构做了界定,干中介的只能做二手房买卖,只有长租机构才做称之为“住房租赁企业”。
新华网有个报告,叫《2021中国城市租住生活蓝皮书》。
其中做了个预测:未来10年,是住房租赁市场的黄金十年,超过2亿国人,都要租房生活,市场规模会达到10万亿的级别。
10万亿是什么概念?
上面跟大家说了,上半年,全国卖了6.61万亿的房子,这都快顶得上房地产一年的销售额了。
所以大家看,房租分化这件事背后,藏着千头万绪的线索。
涉及到大小城市的住房面积冲突,房子品质的千差万别。
还有长时间过于依赖商品房,忽视租赁房市场的建设,导致奇低无比的租房占比。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搞租住同权,租房落户,租房积分,租房家庭的小孩也能上学。
从工作报告里的长租房定位,再到地方上新的租房条例,政策对租房市场的加持力度,只会越来越大。
顺着这几个逻辑,我们总结就是:
1,在大城市,租房难,租到好房子更是难上加难,与其说我们将迎来租房时代,倒不如说,即将到来的是“品质租房时代”。
“黑中介”,“隔断房”,“二房东”跑路,发布虚假房源,这是每一代毕业生出校门都踩过的坑。
只有让更多人租到真正意义上的好房子,才不会让下一代年轻人重蹈覆辙。
2,保障房、长租房,都是租房时代的重要拼图。
海通宏观测算,十四五全国要建748万套租赁房,今年要建200万套,投资接近3000亿。



保障房当然是好事,但有一点:
5年,700多万套,够不够?
当然不够。
且不论建设周期太长,很多人等不到建成那个时间。
就说规模,几十平米的小户型保障房,就算三口之家挤进去,那也只够2000多万人住,相比未来10年2.6亿人的租房需求,相差以十倍计。
剩下的巨大需求,只能靠长租房来填补。
从2011年开始,长租房已经走过了11年的历史。
第一个阶段的长租市场,存在三大错配:
产品错配,房东们租的,不是年轻人想要的房。
服务错配,传统租房模式,房东和租客都不省心。
品质错配,老旧房源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品质要求。
第二个阶段,政策加持,长租行业规模快速扩张,进入爆发期。
10家头部长租公寓的存量房源总数,从2018年的35.6万套,增长到2020年的73万套。
第三个阶段,大浪淘沙,行业进入精耕细作时期。
在长租行业扩张的过程里,我们看到:不少公司用“高收低租、长收短付”的手段壮大规模,导致业主的租金打水漂,租客无家可归的乱象出现。
以后,谁能给租客提供更高品质的房源,给房东提供更稳定租金来源,谁才能笑到最后。
在长租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就是让更多人意识到:
房屋的价值,绝不仅仅只是二手房炒作买卖增值。
房子,终究是用来住的。
从买卖增值,过渡到房屋的使用性增值,才是房地产的健康状态。
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里,似乎一直贯穿着巨大的买房焦虑。
我平时收到的各种问题:
毕业了要不要回老家买房?
准备订婚了要不要掏空家里的六个钱包买房?
想留在大城市,是否一定得背着巨额房贷?
买房,有多少钱就买多少房,哪怕外出打工闲置不住也要买,哪怕借遍亲戚朋友也要让孩子在大城市有套房。
开发商高周转盖房,购房者加杠杆买房,银行把房产作为最优质的信用抵押品。
为什么今年所有人都在抱怨内卷?
说到底,是楼市过去10年激增的负债,叠加今年的收入下降,日益剧烈残酷的丛林竞争,让亲戚朋友同事都陷入了比拼怪圈。
蓝白原来跟大家聊过:
这是整个社会基于住房恐惧,房企、购房者、银行都“用力过猛”的产物。
想根治这种“群体心理病”,我们需要时间。
有钱人,当然可以去买动辄千万的豪宅。
但租房者,不会再被冠以“苟且、穷酸”这样的标签。
在巨型都市里,年轻人同样可以构筑自己体面、独一无二的生活。
数亿摆脱买房焦虑的人,他们可以过的更有尊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免费联系电话

400-8855-271

客服QQ:2524604571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日8:00-23:30

关注我们
  • 关注官方微信

  • 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