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9月22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勇 吴德群)9月22日,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产40周年。40年前,当中集第一个集装箱下线时,没有人会想到,这家总投资300万美元的小厂,会成长为世界一流的企业集团,年营业额达到1637亿元,总资产1543亿元,拥有24个世界冠军产品。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中外合资企业,中集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经历了濒临破产、行业寒冬和剧烈的时代变迁,遭遇了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市场的阻击,一直百折不挠,勇立潮头。
在中集投产40周年之际,深圳特区报记者来到该集团总部进行深度采访。南头半岛最南端,沧海变桑田,中集总部大楼巍然矗立在40年前的诞生地。
产业报国
为中国制造赢得世界尊重
中集是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立而诞生的。1979年1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宣告成立。随后,轰动全国的蛇口开山炮,为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奏响华美的乐章。中集总部大楼,就位于开山第一炮炸响的地方。
蛇口工业区成立之初,在袁庚领导下引进外资创办了14家工业企业,希望中国能有一批真正拥有自主品牌的现代工业企业。在这些企业中,中集被袁庚列在第一位,作为“国字号”项目向中央汇报。这也是深圳第一家“中”字头的“国字号”中外合资企业。
中集从1980年1月签订合资协议到1981年1月破土动工,与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几乎同步。如果说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那么中集可谓是试验田最早的种子之一。中集的诞生,承载着中国改革开放先行者追赶世界、发展工业、强国富民的希望和梦想。
先行者难免遭遇预想不到的各种困难。中西管理文化的差异,刚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人们对市场的陌生,长期生活在短缺经济中的人们对质量的忽视……日益剧烈的矛盾冲突让企业焦头烂额,国际航运业恰好又进入低谷,对集装箱的需求骤减。
1986年,内外交困让才投产4年的中集走到了破产边缘。生死存亡时刻,实业报国的使命感,让中集人不愿走向破产清算。时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启元、生产技术部经理麦伯良等骨干,主动向董事会请缨:保留公司,自主经营。
随后,外方退出管理层,中方接手管理,八成员工解散,中集只剩下59人。没有任何业务,一切从零开始。
生与死的考验,激发了中集人的主人翁精神。没有了对外方的依赖,他们自己走进市场,带着背水一战的拼劲,一家家敲开客户的门,什么活都接,拼死拼活加班,终于让企业扭亏为盈,并迎来了行业的复苏。
多年后,袁庚为中集这段向死而生的特殊岁月写下“自强不息”四个大字。正是这样坚忍不拔的精神,支撑中集闯过后面每一个险滩,变得更加强大。实业报国,自强不息,敢闯敢试,开风气之先,是中集最初的底色。
为了拿到更多订单,中集1987年开始开拓国际市场。经历了初出国门国外海关官员的傲慢、国外客户的不信任、技不如人的知耻而后勇,中集主动发起了与国际一流企业的质量比拼,并多次获胜,在国际市场的摸爬滚打中逐渐拥有了超一流的产品质量、最先进的管理体系和强烈的市场意识。
中集成功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陆续与英国GEM、美国TRITON、日本邮船、法国达飞、丹麦马士基等船运公司达成合作,通过每一笔订单的按时交付,逐渐建立起了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声誉。中集成为最早向西方输出产品、并达到全球主流客户最高要求的中国企业之一。
1996年,中集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2001年成为全球唯一生产全品类、拥有100%知识产权的集装箱企业,成为集装箱行业真正的全球第一。
“你要对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做一个广受人们认可和尊重的领导者,这才叫真正的第一。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东西证明中国人,证明我们是可以做世界某一些行业的真正领导者的。”中集集团董事长兼CEO麦伯良说,“客户从不相信你到认同你、尊重你、追随你,是一件非常困难、也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让世界认可中国产品,再让世界尊重中国企业,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40年来,中集一直保持战略定力,坚守制造业,同时进行相关多元化和行业深耕,不断向相关产业和高端产业链延伸,从规模化、高效率工业制造流程的设计打造,从信息化、智能化生产的转型升级,从产业链的完善融通和采购供应的国产化等维度,不断助推中国工业体系升级和完善,为中国工业现代化和中国产品登上世界舞台作出贡献。
今天,中集已发展成为全球化、多元化的跨国企业集团,带动国内5万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推动产业链不断国产化。中集从行业世界冠军稳步向世界级企业、高质量的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迈进,成为深圳制造企业的杰出代表。
中集这样的先行企业,在国际市场一步步艰难开拓,几番生死沉浮,绝境求生,才能一路走到今天。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缩影,是中国制造业崛起背后的筚路蓝缕、九死不悔。正是一批像中集这样的企业艰苦卓绝的奋斗,让中国的开放从适应国际惯例、国际游戏规则为主,转向开始参与国际规则、行业标准的制定,让中国在很多领域从追赶者成为并跑者甚至领跑者。
前瞻布局
不断引领行业发展
1992年,当新任中集总经理的麦伯良在干部会议上畅谈世界第一的目标时,中集还只是一个小厂,集装箱产量仅为世界总产量的2%。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中集的集装箱产量就占到世界总产量的20%,成了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这样的发展速度,得益于麦伯良对世界经济和行业趋势的洞察,前瞻布局,实现了一系列战略并购。
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兴起,远距离运输变得司空见惯。中国制造业同步崛起,中国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联系日益紧密,带来了巨大的货运需求。“我意识到集装箱必须往中国转移,我看到了这种趋势,所以定下沿海布局的战略。然后通过股份制改组上市筹集资金,让中集一步一步向着世界第一稳步前行。”麦伯良说,凭借多年经验和商业嗅觉,他很早就意识到,中集需要在中国主要港口都有生产基地。
在新会、大连、南通等港口所在地,利用在国际市场练就的远超国内竞争对手的核心能力和手握的大量订单,中集创造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并购奇迹,并用上市募集的资金为并购后的工厂进行产能升级,迅速实现了国内沿海布局战略。
在江门新会,中集耗资不到500万美元,收购了新会大利80%股份,派驻管理人员,注入中集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和供应链资源,将大利纳入中集生产体系,生产国际订单产品,大利迅速扭亏为盈,面目焕然一新,很快跃升行业前列。中集把手中40%的股份转手卖了600万美元,实现“负成本并购”。同一个工厂,因为中集接手一年后的经营和管理,价值实现了飞跃。
在中集40年的发展历程中,强大的并购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中集每进入一个行业,都能很快整合行业资源,从追赶者成为领导者。
2001年,制造业的国际供应链中心开始从日本向中国转移。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并保持至今。如果说国际集装箱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契机,让中集有机会通过并购从一家小厂跨越到行业的世界冠军,那么21世纪中国制造业的大发展,给中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继续发展集装箱板块的同时,中集开始拓展车辆运输、能源化工装备等相关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通过海外并购,进行新一轮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齐格勒是德国消防车第一品牌,在德国销量多年居首,但致命之处是成本高企,连年亏损。中集收购齐格勒后研究发现,产自德国的消防车主材铝合金板,在生产成本中占据大头。中集在国内很快找到了同等品质的替代产品,成本大幅下降。同时,利用自身全球化优势,让这款只销德国的产品,从此销往全球。
在其他并购中,当国内没有同等品质的可替代产品时,中集会联合国内企业共同研发,在多个领域推动了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链核心产品的国产化。
在全球完成的30多起较大规模并购,让中集整合了全球资源,通过“全球营运、地方智慧”策略,实现了市场和生产、研发的全球化布局。各业务板块规模不断发展,一个业务板块有几十家成员企业。除了最早的集装箱板块外,车辆板块、能源化工装备板块、空港板块等,中集都已是行业领导者,并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不断开拓。
当欧美企业家为了更高利润将制造业迁出,在那些老工业区留下荒凉的铁锈地带和大批失业工人时,中集在当地收购的企业,解决了很多工人的就业。今天的中集,与120多个国家做生意,在30多个国家有投资,在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企业和生产基地,海外员工达6000多名。
4000多名工程师组成的全球化研发团队和完善的研发体系,创造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标准和科技成果,让中集将多个行业的国际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卓越的企业,往往是在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与时代同频共振、共同发展。麦伯良说:“一个企业的发展,要有一个好的平台。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就是一个很好很大的平台,这里能够培育出好的企业。这里的人都有创新意识,敢闯敢冲;又有梦想,敢想敢干。深圳的氛围鼓励和支持你去这样做。这真的太重要了。”
中集从诞生到一路壮大,几乎踏准了时代的每一个重大节点。依托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及开放的政策环境,伴随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制造业崛起,中集从一个小厂,成长为拥有8大板块的跨国企业集团,从最初将产品销往全球,到逐步建立起以中国优势为依托的全球化营运体系,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样板。
正是一批中集这样的中国制造企业,让中国制造实现了国际价值产业链的提升,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永立潮头
始终走在创新前列
40年来,中集一直走在时代前端,它不断探索新的领域,进军高端市场。
冷箱的诞生,让中集从以工业品运输为主,转向可以运输生活品。继而,中集冷链迅速发展起来,既有代表冷链最高端的医药冷链,又通过移动冷库产品解决了冷链“最前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短板问题,不停开发新的产品线和新的应用场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海洋工程装备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一国综合实力的体现。然而,进军海工领域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提及海工业务,麦伯良这样说道:“海洋强国是国家战略,国内现在做海工装备的企业屈指可数,征服深海更是没有几家可以做到。中集就是要承担起制造强国的重任,国家有需求,行业有短板,中集有优势,我们就干。”中集研发建造的“蓝鲸1号”,是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先后两次用于南海可燃冰开采,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集来福士公司视察,了解企业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开展高端海工装备自主设计研发制造的情况,对中集海工寄予深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极大激发了中集人的斗志和干劲。几年来,中集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公司战略和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并在2021年实现经营业绩的重大突破。
当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涌来,作为传统工业企业的中集,保持了它一贯的勇立潮头的特质,不断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一般而言,过往越成功的企业,惯性越强大,发生变革时的调整就会越困难。那么,过去如此辉煌、具有传统工业思维的中集,是如何迅速融入智能时代的?
中集人有一个特点,他们在工作中业务导向的风格极其强烈,这让他们习惯通过不断学习来更好满足客户需求,所以总能通过需求引导,触摸到时代的脉搏。这样诞生出来的工业智能化,是真正的智能制造,而不是简单的“互联网+”。
2014年,中集开始在半挂车、集装箱、能化装备等制造领域加速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谋求建立“高端制造”方式,并作为行业领导者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灯塔工厂、龙腾计划、梦六计划陆续推出。
2017年,中集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推动中集的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制造升级。
经过不断推进智能产品与服务的研究、开发,截至目前,中集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叠加中集产品优势,已先后成功研发并投产智能罐箱、无人驾驶登机桥、智慧立体停车库等智能产品,通过先进的智能化装备及服务,帮助客户持续提升全球物流、能源运输的效率和效益。
另一方面,中集推出了“双创”活动,建立骨干员工持股机制,形成个人与组织利益捆绑,通过内部创业,充分调动起年轻人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激情。在中集式“双创”机制下,先后涌现出中集载具、中集物联、中集新材、中集同创等一批创新企业。这些小企业,创业内容都是从中集主业延伸出来的,但它们诞生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工业企业的新思维和新商业模式。
中集载具是其中代表之一,因为产品的智能化和运营的数字化,它被定义为科技公司,更名为中集运载科技。现代物流对载具的需求,已不仅仅是个性化和多样化,而是要提供数据支持和后台管理。比如快递公司,希望每一个载具,每一个位置、动作都能通过传感器和智能互联记录下来,能监控物流,能经过大数据分析挖掘出客户需求和运营的不足。
智能互联是未来的工业形态,它对商业模式和开发能力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也是中集运载科技这类公司未来无限的发展空间。
中集双创中诞生的这些企业,未来有可能成长为大公司,成为中集新的增长点,让中集永远保持活力,基业长青。这是中集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是助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用创新。
中集和它所在的城市深圳一样,都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强,以先行先试为己任,一直走在时代前端。“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这十六字的“新时代深圳精神”,也是中集的生动写照。“希望有一天,中集能成为深圳本土世界一流企业的代言人之一。”麦伯良说。
机制创新
让共同事业基业长青
中集在创立伊始,就构建了现代企业制度。袁庚精心设计了两股均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后来虽经过两次大股东变更,但基本制度框架没有变,反而一直在巩固和优化。多年来,中集两大股东和管理层形成了多方权力制衡的董事会决策机制,大股东无意直接干预企业,而是致力于股东会、董事会及管理层的分权、分责、制衡的制度建设,使中集形成了简明高效的经营管理机制,既保障了董事会的科学决策,也为管理层营造了施展才华的最大空间。
中集均衡的股权结构、现代化的公司治理、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和薪酬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在30多年后,成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样本之一。
制度确立之后,人是决定性因素。每一家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灵魂人物,一路带领企业走上巅峰。中集迎来了麦伯良。
年轻时候的麦伯良就已开始显露优秀企业家的潜质。他大学就读机械专业,学生时代就有实业报国的梦想。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毕业生,麦伯良有很多就业选择,但他一次次敲开学校办公室的门,表达自己的就业意向,终于被分配到深圳招商局蛇口工业区,被派驻刚刚成立的中集。
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到制造企业,是麦伯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他学习能力强,又不畏艰险,几天不眠不休,解决了大家束手无策的技术难题。他极具亲和力,不仅在工程师中很有号召力,也很受一线工人的爱戴。1986年,年仅27岁的麦伯良成为中集最年轻的副总经理。
1992年,33岁的麦伯良被任命为总经理,这让他面临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麦伯良是招商局外派干部,月薪1万元,接受中集总经理的任命,就必须放弃招商局外派干部职务,只能拿400元月薪。麦伯良选择了中集。“我已经计划好了,要带领中集做集装箱世界第一,不是为了钱,我要完成这个梦想。”真正的企业家,都是为梦想而生,赋予企业使命和愿景。
中集投产40年,麦伯良在中集工作了40年,当了30年总裁。在漫长的总裁生涯中,他面临过无数次重大的抉择,每一次,他的选择都无比笃定,一直坚守实业报国的梦想,带领中集迈向世界一流企业,不改初衷。
有人说,没有麦伯良就没有现在的中集。
他有远见、有担当、有温度,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让中集人为了共同事业而奋斗;他看到了集装箱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前瞻实施沿海布局战略;他抓住全球供应链向中国转移的契机,推动中集多元发展、全球布局,成为跨国企业集团;他把握住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历史机遇,通过“全球营运、地方智慧”策略,建立起以中国优势为依托的全球化营运体系,让中集在多个行业掌握国际话语权。
当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时,麦伯良带领中集人又全面启动了“升级行动”,这是中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升级行动”中的分层管理和建立5S管理体系,赋予业务板块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各大业务板块更加专业化面对客户和市场,激发板块自主经营的活力。“升级行动”中的领导力计划,为各板块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他们已走上中集各重要业务板块的管理岗位,成为板块的带头人。
好的企业制度和富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有机结合,是中集40年高速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升级行动”希望把这样的决定性要素输送给各个板块,让每个业务板块未来都有可能再造出一个中集,每个板块都有一个“小麦伯良”。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美国经济能持续繁荣,是因为诞生了企业家群体。在中国制造业崛起的过程中,同样诞生了一批像麦伯良这样的优秀企业家。他们正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企业家群体不可或缺,制造业发展和强大至关重要。今天的中集,已然站在40周年的新起点,继续开拓奋进,行稳致远,力保共同事业基业长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力所能及的事,在深圳这片热土、在世界舞台,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来源:深圳特区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