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线生活-深圳论坛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孩子打碎了妈妈最喜欢的碗,父亲教科书式处理

0
回复
254
查看
[复制链接]

8834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9925
发表于 2022-9-14 13: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我刷到一则超火的视频:孩子打碎了妈妈最喜欢的碗,爸爸发现后的反应是……
“确认有无受伤→还原事实→调整情绪→打扫现场→弥补过错→坦白真相”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爸爸始终保持着耐心、温和的态度,被10w+的网友大赞:这一系列的操作,堪称教科书!









我在妈咪Jane黄静洁老师《学习的格局》一书中,曾读到过一个“有效失败”的新观念,这是心理学家马努·卡普尔教授提出的思维新模型。▼
卡普尔教授把成功分为有效成功和无效成功,失败分成有效失败和无效失败。他指出:在看待一件事情的结果时,有时候即使是成功,也可能是无效的。



卡普尔教授这个思维新模型里的“失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犯错”,在孩子的错误当中,也存在着有效性和无效性。
文首的父亲在遇到孩子意外打碎碗的事件后,如果他第一反应是对孩子一顿劈头盖脸责骂,那这个错误就变得无效了;而现在这位父亲通过对孩子一步步的正确引导,把意外事件变成了一次教育孩子的好时机,这就是一个能让孩子成长的“有效犯错”。
接下来,我就和静洁老师一起来聊一聊孩子犯错和试错这件事,作为家长我们该有怎样的态度?如何把握试错的度?如何把犯错变成一个“有效”的教育机会?
【小花妈妈】: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孩子犯错,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截然不同。”首先,想请教一下静洁老师,为什么说面对孩子做错了事,家长的态度极为重要?
【静洁老师】:开头这个很棒的故事让我想到一件类似的事可以作为对比,我曾经看到一位母亲带着4~5岁的儿子去别人家做客,饭桌上孩子不小心打翻了饭碗,泼出来一些汤汁。没想到这位母亲当着主人的面突然提高嗓门呵斥起孩子来。
我理解这位妈妈想立即对孩子做出一次严厉的警告,同时也想让接待自己的朋友知道自己教子有方。然而,孩子真的被妈妈吓到了,整整有好几分钟转不过神来。我还观察到,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听到妈妈如此吓人地吼叫,这个孩子居然没有哭。
我猜想这个孩子对妈妈歇斯底里的呵斥已习以为常,当着陌生人的面,父母大声呵斥孩子就如同在昭告旁人——我的孩子不如别人,因此我要及时管教他,让他变得更完美。这个想法虽好,却表明在父母的下意识里,管教孩子是不需要考虑孩子的情绪、脸面和自尊感的。
因此我非常担心在这个小朋友的成长过程中会发生两个可能:一是到了青春期,藏在孩子内心的“自尊火山”会突然爆发,到那时父母再也阻挡不了男孩的奋力反抗和最大程度的叛逆;二是小男孩越来越觉得自己无能力、无价值,做什么都无法达到父母所期望的那般完美,因此畏难情绪越来越强烈,一遇到挑战就退缩或回避。
我想无论这个男孩最后是发展出叛逆的个性还是畏缩的性格,父母偏激的、不允许孩子犯错的教养方式,都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而无形中受损最严重的应该就是孩子内心深处的那一点自尊感。



【小花妈妈】: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跟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面对孩子的犯错,除了用指责打骂让孩子长记性的家长,还有些家长会因为重视孩子,从而给孩子提供了全方位的保护,堵死所有导致孩子犯错的源头。
【静洁老师】:关于过度保护孩子有个让我记忆深刻的例子,某次的演讲现场,一位外公在问答环节提问——他的外孙因为不会爬楼梯,必须换一所教室在一楼的学校。我好奇地问为什么孩子不会自己爬楼梯?原来三四岁时孩子在楼梯上摔过一次,从此家里人就抱着孩子上下楼,孩子再也没有自己上下楼梯的机会了,甚至一看到楼梯就害怕。这位外公着急来问我,孩子上学不能自理咋办呢?我告诉他,现在即使找到了一所学校可以让孩子一年级不爬楼,可是到了高年级,教室不会总在一楼的,到那时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家长必须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必须由孩子来经历,既没有捷径好走,更没有小道可以绕行,家长应该陪着孩子学习爬楼,把被家长以安全为理由而剥夺掉的爬楼练习给补上。同时我还告诉这位外公,除了不会爬楼之外,孩子的家人还忽略掉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因为不允许孩子出现如摔跤等一丁点大的错误,当他看到其他同龄孩子都会爬楼梯而自己不会时,就会质疑自己的能力,紧接着就会出现不自信、不如他人等情感体验,自尊感受到严重的伤害,孩子很可能会自卑孤僻,害怕交朋友,好性格更无从谈起。
为了建立孩子行为的主动性和维护孩子良好的自尊感,我们要在可控的范围里允许孩子多犯错。尤其要允许孩子多犯生活里的小错,例如那个不会爬楼梯的孩子,如果他的父母能够接纳孩子踩空一步的小失误,明白孩子跌一跤仅仅是练习爬楼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那么就不会耽误孩子在入学前建立行为主动性,更不会让孩子感到低人一等。



【小花妈妈】:在我平时和一些家长聊起时,发现很多家长都理解错了“试错教育”。
误区一是认为“挫折教育=打击教育,不能一直夸奖孩子,如果一直夸奖,就容易让孩子骄傲、自满”,事实是在父母的打击下,孩子们感受到的只有窒息和绝望;
误区二是“让孩子自己完全面对错误和困难,认为让孩子独立面对过挫折之后,就不会害怕挫折了”,但孩子本来就还在成长中,他的心智、经验、能力都不足以来应付突如其来的挫折。当父母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他们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他们不会变得越来越坚强,只会觉得越来越无助。
静洁老师前面也提到,要在可控的范围里允许孩子多犯错,那试错教育的尺度,到底如何把握?
【静洁老师】:试错教育就像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使用它时必须设定一个度,这个度其实已经很自然地长在了父母的心里。正确把握好这个度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同理心。比如我们不愿意看到别的孩子对自己孩子做的任何身体和言语的冲撞,如果孩子做了,我们就必须立即制止。
第二是安全观。只要对孩子的安全和健康造成实质危险的,我们必须立即干预和阻止。
第三是常理心。只要父母判断这个行为或错误会给孩子或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大错,那么父母就应该行使职责,为孩子喊停。
【小花妈妈】:在了解到“试错教育”需要把握尺度这一点后,接下来我们再进一步了解一下,在孩子身上遇到“有效失败”&“无效失败”时的具体运用。
【静洁老师】:在学习了卡普尔教授提出的“有效失败”思维模型后,我也开始改变对孩子犯错的认知和反应,同时借用这个模式来和孩子讨论他的成功和失败。具体来说就是当孩子犯错时,我会首先在大脑里盘算一下,孩子这次犯错属于“有效失败”还是“无效失败”。
如果是“无效失败”,我会推迟一点时间来与孩子讨论,好让自己的冲动情绪平复下来,在冷静分析之后,我才会对孩子的错误或失败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反馈。
如果是像开头视频中的情况,能够成为一次“有效失败”,我会立即和孩子展开讨论,把他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说出自己做对了什么,我也会明确表示我对他这次犯错过程里的“有效”部分的认同。



【小花妈妈】:“有效失败”的概念让我想到作家卢纳察尔斯基说过的一句话:“犯错乃是取得进步所必须交付的学费。”
听了静洁老师讲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体会一下文首那位爸爸的做法,他是如何把儿子的一次意外犯错,变成了一次“有效”的教育机会。▼
首先,爸爸确认儿子有没有受伤,再一起还原事实——碗怎么会碎的呢?儿子答:“我刚才想拿一根香蕉,不小心滑了一跤。”了解情况后,爸爸平复一下孩子的心情:“这只是一个意外,我们不要太担心。”考虑到处理碎片有危险,爸爸帮忙把现场打扫干净,儿子在一旁观看。爸爸再给孩子提出问题,接下来可以怎么办?
最终,父子俩商量着去买和一只相似的碗(碗是妈妈祖母留给她的,有纪念意义),作为补偿,爸爸提议给妈妈再买一个马克杯。当然,爸爸还做了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引导儿子跟妈妈承认错误、坦白真相。
这位爸爸的做法让我们看到,让孩子学会有效犯错比不犯错更能促进成长。那么在静洁老师家的两个孩子身上,有没有从“犯错”到“有效犯错”的故事?
【静洁老师】:有一次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家长会,那一次在出发前小儿子告诉我,他这次的体育课成绩得了 C,我不解地问他问题出在哪里,他告诉我自己不喜欢这位老师。我和老师聊了一下后,立即发现了问题——小儿子与自己的好朋友被分到了一个班上体育课,两个孩子一有机会就躲在一边,随心所欲“开小差”,听不到老师的指令,行动也就落后于集体,因此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提醒。回家后,我又从孩子这里了解到,在过去的几周里,几个小伙伴一直在忙着为诗朗诵会创作,在体育课上也就借机讨论。
这时,我拿出了“有效失败”的思维模型和他一起讨论,让他看到:虽然和小伙伴成功地蹭到体育课上的时间来进行诗歌创作,但这样的“成功”却很可能属于“无效成功”——体育课的分数掉下来了,还失去了和其他孩子协作的机会,这当中也包括自己的好朋友……这一系列不良后果都会把自以为蹭到的时间变得“无效”。
此外,我问小儿子,到了学年结束时,成绩单上的全年总平均分(GPA)里,语文课的 5 分与体育课的 5 分是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落后的体育课成绩是否需要由其他科目来补上。这么形象地一比较,孩子自然地指着思维模型的四格方块对我说:
“妈妈,我懂了。我们虽然讨论了诗歌写作,但这个属于‘无效成功’,甚至还为我们带来了负面结果。而体育课的掉分又变成了‘无效失败’,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获益,反而还拿了一个低分。”
在接下来的四周里,小儿子和小伙伴约定,在体育课上各自行动,积极参与。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告诉我,已经把所有落下的锻炼项目补上了,体育成绩也从 C提到了 B+。他还说:
“妈妈,别着急,学期开始才两个多月,你要相信我还有时间可以追上去。”
事情进展到这里,我便可以把小儿子在体育课上所犯的错误称作“有效犯错”了,他从这个思维模型里领悟到,在错误的时间里做对的事,其结果亦是无效,甚至有害于自己的。这就是在错误中反思、在改正错误中所得到的进步。



通过“有效失败”的思维模型来自我修正和训练,静洁老师和小儿子一起慢慢习惯了更理性、更辩证地来看待犯错。更重要的是,孩子也不再害怕和大人谈论犯错,甚至还会拿着自己犯过的错误来“邀功”——自己能分析错误,并由此改正错误,是值得为他鼓掌的。
家长和孩子一起理性应对犯错所带来的良好结果,父母能够容错,孩子就能从错误中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免费联系电话

400-8855-271

客服QQ:2524604571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日8:00-23:30

关注我们
  • 关注官方微信

  • 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