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如法医向静所说,“如果说审判是一架天平,那法医就是那个重要的砝码”,中国作为世界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法医在这其中的贡献不容忽视。在专业领域,我国法医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极强的权威。《初入职场的我们》第一次将焦点对准“法医”,为大众观察法医提供了崭新的“窗口”。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创作者的深入挖掘,各类综艺作品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大众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如今,“综艺”已成为一种具备强大功能的表达形式——能够让一些鲜为人知的行业被投射以更多注意力,并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近年来随着综艺的赛道开拓、深度研发进程的不断推进,“职场类”综艺垂直深耕,深入行业内部已成为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综艺团队开始对各行各业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泛娱乐化”和“唯流量主义”的大潮退去,综艺创作立足现实主义、打造精品成为最大共识,综艺节目主创团队扎根于社会现实层面的不同行业门类之中。《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以“特写生命的‘在场证明’”和“守护司法公正”为双重立意,在展现出对生死的敬畏感的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司法的公平正义感。
嘉宾语言通俗幽默,让普法变得有趣易懂,更为法医界吸纳人才的包容性和展现法医专业性等方面实现了较好的平衡。
法医病理学、法医毒理学专家刘良和周亦武,被网友称之为“教科书中的人物”。刘良从业近40年,曾被评为CCTV2016年度十大法治人物,也是唯一获此荣誉的司法鉴定人;周亦武从小受父亲中国第一代法医周文镛的影响,自述“把法医当成艺术”。两人在工作中是搭档,默契互补,在生活中是挚友。两位导师温暖耐心,为实习生详细讲解、纠错,也让观众了解到代代传承言传身教的行当。
艺人“助力团”起到了辅助功能——在“案件”情境还原时,艺人扮演“案件”中的当事人,为实习生提供线索。在“死因”汇报环节,艺人则代表普通人参与讨论,受众参与感增强,也为“通俗”普法奠定了基础;节目也为艺人今后参与相关题材影视作品制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素材。
成功入职的五位实习生,既有偏向专业背景过硬的“学术性”实习生;也有非法医专业出身,却有着浓厚兴趣跨专业“挑战型”;还有在长期实践中倾注满腔热血的“实践型”。
毕业于专科学校的向琴琴格外引人注目,她说,自己从小对法医行业有着兴趣和向往,为了能第一时间观摩法医老师解剖工作,她直言自己直接住进了太平间,她说:“喜欢绘画的人,不一定需要纸和笔,可以在地上、天空、湖泊、大海上画……”。尽管在追求法医梦想的道路上有诸多曲折,但她内心的火焰仍然熊熊燃烧着,也正是这一份对梦想初心不改的热爱和坚持,格外令观众动容。节目中更有丛斌、周文镛、左芷津、向静、李上勋、韩熙等行业“大拿”现身说法,为实习生分享从业故事和经验,与实习生面对面交流。
在普法节目个性化、创新化发展的当下,不得不说综艺为普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双线程叙事”。一条是“专业线”——由法医通过物证、临床、毒理等知识来对案件进行专业鉴定;另一条是“业余线”,结合当下“推理”热潮,借助“助力团”视角,让观众进行推理和断案,由法医验证是非曲直,沉浸式、体验式的科普教育,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法医行业在人们的认识中长期与“冰冷”“惊悚”等印象挂钩,《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塑造了极具烟火气的法医群像,深入各行业领域潜心挖掘,才能成为综艺现象级标杆;如何借助综艺形式,让更多默默奉献却不为大众所知的行业和人们获得关注,更是综艺节目长期需要面对的课题。
(周逵,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广电与网络视听智库专家)
来源: 光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