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歧视其实在现实经济层面早已失去根基,如今美国女性在外工作的比例超过60%,其中七成的职业女性育有子女。而中国女性的就业比例早在十年前就已占据世界各国女性就业率首位,近年来更是有增无减
文|臧博
编辑|何刚
性别平权,尤其是职场性别平权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从女性主义研究崛起、女权运动发生发展至今,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对此问题也未能探索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有些国家在保障女性平权方面进展快一些,比如美国已经有了系统的反性别歧视立法,公众舆论对此也十分关心。即便如此,美国职场女性的平权问题依然如平静水面下潜流激荡,时常传出令人惊诧的职场歧视或性骚扰事件,以至于近年又催生出“#MeToo”运动。
女性歧视在现实经济层面已失去根基,如今美国女性在外工作的比例超过60%,其中七成的职业女性育有子女。而中国女性的就业比例早在十年前就已占据世界各国女性就业率首位,近年来更是有增无减。本期书单聚焦职场性别歧视,选入五本代表性著作,重点观照女性与权力、女性意识萌生与发展,并呈现日本、美国的诸多女性平权案例,望可为女性职场平权之路提供镜鉴。
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社会参与度显著增加,但她们在职场上却仍遭遇种种不公对待,这也成为女性主义研究中一个最热门的议题,已有诸多优秀作品面世。《因为性别》在这类图书中颇显别致。《因为性别》讲述了美国职业女性与不平等现实抗争的故事,以十个典型案例和其间人物的真实经历,生动重现了美国最近50多年职业女性处境逐渐改善的艰难历程。作者吉莉恩•托马斯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女性权利项目高级专职律师,作品见于《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大西洋月刊》等。作者既擅长写作,又拥有深厚法律背景,且对当事人都进行过系统访谈,对这十个案例给出了精彩解读。
《女性与权力》追溯了“厌女症”的机制及它为何如此富有“生命力”。作者比尔德是英国著名古典学家,在本书中从历史事件和现代意味两个层面探讨女性问题——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典型案例,以此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并指明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成功”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黑箱》和《吹哨者》展现了在日本和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职场女性依旧面临种种不公。其中,《吹哨者》的作者苏珊在美国IT精英成群的硅谷,在世界著名的企业优步,备受歧视和压迫。她选择将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众,令世人震惊的同时,也参与推进了女性平权运动向纵深发展。
![](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1304e0e253644071af3cd485a10c73ef)
《一间自己的房间》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著,贾辉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1月
弗吉尼亚·吴尔夫是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先锋。吴尔夫的作品因早已进入公版,所以国内译本众多,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一版是质量相对较好的一种。
《一间自己的房间》原为吴尔夫于1928年在剑桥大学发表的关于女性问题的两篇演讲稿,后结集出版。书中抨击了父权制社会弊端,认为教育作为女性建构自我的途径遭到限制、写作权利作为女性发声的手段也被剥夺。吴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回顾女性在历史中的缺席,强调女性合法的写作权力,鼓励女性以书写的方式建构真实的女性形象,即便在写作过程中会面临来自父权社会的压迫。吴尔夫强调了在男性世界中女性的艰难境遇,为妇女历来所受到的歧视鸣不平,认为男权社会是束缚女性建构自我、书写自我的枷锁。这种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让本书被誉为“女权主义宣言”。
![](https://p5.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f1e219e169904527b90101904c95cd7d)
《女性与权力:一份宣言》
(英)玛丽·比尔德著,刘漪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
作者玛丽•比尔德是英国著名古典学家,同时还是英国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古典学教授,以及在人文学界享有世界声誉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古典学编辑。比尔德的研究多沉浸于历史与古典,著有《罗马元老院与人民》《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活》等作品,但在本书中,作者则对女性与权力这一颇多指向现代生活的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多有新见。
在《女性与权力》中,比尔德从历史案例和现代意味两个层面上探讨了女性问题。首先,作者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典型案例,以此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并指明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e0257ac9b4624d3bae9c0860ab3522cd)
《因为性别:改变美国女性职场环境的十个案件》
(美)吉莉恩•托马斯著,李明倩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9月
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社会参与度增加,但她们在职场上却仍遭遇种种不公,这已成为女性主义研究中一个热门议题,诸多优秀著作珠玉在前。但《因为性别》则是这类图书中一个独特的存在。不同于其他女性主义研究作品,本书偏重纪实——以美国十个典型法律判例为研究线索,再结合对相关各方的深入访谈和调查,探讨和重现了美国女性职场环境变迁。本书曾入选《大西洋月刊》“理解美国政治的33部佳作”。
《因为性别》讲述的正是这些案件中十位勇敢女性的人生故事。主人公们有的遭到男上司性骚扰,有的因为家有幼儿而在招聘中受歧视,也有的母亲在休完产假后被迫离职。她们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讨公道,其诉讼案件都上诉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并在此期间经历种种磨难和变故。但经由她们的努力,以及来自律师、法律团体、学者、记者等的帮助,她们最终胜诉。这十个标志性的案件也改写了美国历史,改善了美国女性的职场乃至生存环境。
![](https://p5.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ba73680181114ce4b1ab56eb6b8912e6)
《黑箱:日本之耻》
(日)伊藤诗织著,匡匡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4月
作者伊藤诗织是一名日本自由记者,也是知名记者山口敬之侵犯女性事件当事人。山口敬之是日本新闻界名流、安倍晋三传记作者,被一些媒体称为“安倍御用记者”,其在日本新闻界、政界均有广泛人脉。2015年,伊藤诗织受侵犯后,曾数次提告,但整个过程困难重重。事情过去两年,仍未有实质性进展。而彼时日本刑法中涉及强奸的条款,自明治时代之后的百余年都未有过大修订。还保留着一些陈旧条文,比如“亲告罪”——只要性侵受害者不提出指控,性暴力实施者就不会被问罪。伊藤意识到这一现状没有人站出来便不大可能有变化,于是勇敢地以真实身份公开维权,最终在历经四年后赢得诉讼。书名源自案件检察官一句令作者备受打击的话。2017年9月,检察审查会判定“本案不予起诉”,该案检察官表示:事件发生在私密空间内,是一个“黑箱”。
2017年10月,伊藤诗织将几年间的苦痛经历写成纪实作品《黑箱》并出版,在日本社会引发轰动。伊藤坦言,假如当今的司法系统没有能力对本案作出裁决,那么“我相信,借由此书厘清事件的脉络经过,在更大范围内展开社会讨论,才是有益于公众的结果”。在日本这样一个女性地位仍待提升的社会,伊藤诗织的勇敢、坚韧之举,打破了日本社会对性侵话题的沉默态度,对日本司法、媒体展开尖锐追问,赋予所有女性以勇气与鼓舞。
![](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d6c67bb1c2f745a09f79f381ee057ed8)
Whistleblower: My Unlikely Journey to Silicon Valley and Speaking Out Against Injustice
《吹哨者:我通往硅谷的艰难之旅以及为反对“非正义”而高声疾呼》
(美)苏珊·福勒著,企鹅图书,2020年2月
作者苏珊·福勒曾是优步(Uber)公司的一名工程师,还曾担任《纽约时报》技术版评论文章编辑,被《时代》《金融时报》等媒体评为“年度人物”,更被权威媒体视为启发了“#MeToo”运动的关键女性之一。
苏珊的经历今天读来仍倍感唏嘘。她入职优步后遭上级经理骚扰,在向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报告后,投诉被“冷处理”,相关责任人只受到警告。苏珊不得不更换团队,但在此后的工作中了解到,还有更多女性同事有过类似经历,并日益感受到女性在该公司所受歧视和不公。时年25岁的苏珊,通过博客将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众,在美国社会引发广泛讨论,十余万人参与“删除优步”运动(#DeleteUber)。但这场舆论风暴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在第二年与更多女性的公开控诉合流,共同开启了声势浩大的“#MeToo”运动。本书记录了苏珊跻身硅谷精英的奋斗经历,以及其间所遭遇的“非正义”和她的勇敢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