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守一
阿里女员工自曝遭性侵事件,因为警方还没给出调查结论,事件真相还很难盖棺定论。但是受此影响,阿里这家“大厂”的公众形象已然遭受重创。或许是痛定思痛,阿里最近已高调宣称要对职场陋习开刀,将对性骚扰零容忍,将完善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交往的行为准则等。
阿里在内部公告中还表示,公司成立ALI-WE(反陋习小组),对集中反映的不当工作方式自查自清,包括但不限于酒桌陋习、低俗玩笑等在工作场合让员工感到不适的方式。
企业越大责任越大
不管阿里之前在女员工疑遭性侵事件上负有什么责任,现在旗帜鲜明地治理职场陋习,还算是亡羊补牢,值得肯定。
陪酒、荤段子等陋习,都不是什么新现象,也不是第一次受到广泛讨伐,之所以至今仍在泛滥,确实有其复杂性。现实地说,因为存在的时间长、范围广,并不是某家企业独善其身就能改变的。
正如某些生意场中的人老生常谈,他们也不想天天陪酒、喝得醉醺醺,可如果不喝酒就谈不成业务、赚不到钱,那还能怎么办呢?
这种困境,在中小企业身上体现得更明显。很多影视剧中都有类似桥段,创业者在公司遭遇困境的时候,豁出去陪别的企业负责人喝酒,通过酒桌上的突破,实现了业务和人生的逆转。虽然有些浮夸,可在现实中不乏原型。
在这样的现实文化下,我们让创业公司杜绝酒文化,难免有点苛求。理论上,老板可以喝,但不能“逼”员工喝,可是当喝酒事实上不是娱乐消遣,而是带有“工作”性质的时候,再说自愿,多少有些不切实际。
而深入这种职场酒文化去看,其实本质还是一种权力关系。是拥有资源、话语权的企业负责人,滥用自己的地位,酒桌上的开心都是自己的,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没有必然联系。其现实的潜台词是,谁让我更开心我就把业务给谁,而不是谁对企业最有利给谁。
如果真正从做生意的角度,喝酒本就不是必选项。像阿里这样的大厂,在商业谈判中多数时候会处于优势,或者说,完全有资本不去讨好别的优势地位一方。
如果阿里坚持原则改变作风,那么所有和它合作的生意伙伴,就可以走出陪酒文化的泥潭。
在这个意义上,舆论对阿里的高度关注和监督,也自有其公共价值。只要阿里能做到真正告别陪酒文化,那将会有大量周边中小企业受益,这也可能是整个生态转变的开始。
给员工发声渠道
当然,职场陋习的涵盖范围很广,除了像陪酒这种企业交往之间会存在的风气,还有公司内部普遍会存在的情况。
比如之前广泛讨论的所谓“破冰文化”,其实就涉嫌对新员工的精神霸凌、对女员工的性骚扰等陋习。这和整体的职场环境虽然有一定关系,但主要问题还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说白了,如果老员工欺负新员工,就算过界了也没人追究;如果层级高一些的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无视下层员工的尊严而口无遮拦,甚至就算侵犯到下属的利益,也总可以平顺过关,那这样的企业一定是乌烟瘴气的。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企业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保证受到侵犯的员工,能有个说话的地方,能有个讨公道的地方。这个机制越公开、越明确,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实事求是说,对于那些时刻为业务、为生存操心的中小企业,要成立这样的机制,有现实困难。在有些老板眼里,让企业活下去比健康的企业文化重要,当他们只看到眼前利益的时候,就可能纵容一些业务骨干为所欲为。这也是网上很多中小企业员工抱怨而又觉得绝望的原因。
要改变这种陋习,就只能寄望于外部力量,比如工会、劳动监察部门等。员工觉得遭遇不公对待,能不能向这些部门举报,这些部门能不能承担起调查和厘清是非的作用,还需要更多细致的探索。
总之,随着打工人权益意识的日益觉醒,大家对职场陋习的容忍度会越来越低,这会是不可逆的大方向。明智的企业,还是顺势而为,争取共赢。
(校对:颜京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