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茉莉妈咪教育分享 (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说起考研,想必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就是埋头苦学,“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其实,考研远不止“埋头苦干”这么简单,选对学校也很重要。
如若不然,把一个“不靠谱”的学校当成目标,一整年的“备考时间”很有可能就会直接“打水漂”。
考研择校有技巧,是否保护“第一志愿”很重要,否则复习打水漂
时代在变化,研考自然也不会裹足不前,现如今的考研,早就从以往单纯的知识对决,变成了一场事关个人学习能力、意志力、判断力以及财力等综合素质的比拼。
尤其是判断能力,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学习,就像很多人所说的一样:“考研就是第二次高考”。事实也的确如此,高考的“七分考,三分报”的规律在考研当中同样适用。
填报志愿的时候,对于“考研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目标院校是否保护第一志愿。
如果没有明确的在学校的招生简章中看到类似于“当一志愿学生名额不足,才会接受学生调剂”的字样,学生报考就要小心谨慎了。
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目标院校可能会抬高研究生考试复试的分数线,故意去卡第一志愿的考生,亦或者是在复试的时候让第一志愿的考生和调剂学生一起进行无排名面试,最后择优录取。
甚至还会有部分院校直接给一志愿考生专业课成绩打低分,间接取消他们的复试资格。
这对于一志愿考生的伤害无疑是极大地,意味着很多人一整年的复习彻底打了“水漂”,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流氓行径”。
因此,考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研究学校的招生简章,确保目标院校保护第一志愿,没有“优质调剂生源招生”之类的计划。
考生除了检查目标院校是否保护第一志愿这件“头等大事”之外,院校的“热度”、“性价比”、“区域”等细节也必须关注,其虽不起眼,却是“推动飓风的蝴蝶”。
譬如院校的“热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上岸”成功率,“热度”越高,报考的竞争激烈程度就越大;
至于“性价比”,就是指目标院校的氛围、名师数量、科研成果、是否好就业等,性价比愈高,研究生“含金量”就越高;
“区域”自然更不必多说,其与学生读硕期间的视界发展,以及毕业之后的就业息息相关。
综合这些条件进行“横向比较”,择优选取,这样考上的研究生才有意义,不会是单纯的“混学历”。
不过,要想考研真的“一路顺风”,除了正确的志愿填报技巧之外,不犯错误也很重要,否则“正确的选择技巧”带来的优势则可能完全会被“错误”消弭。
除使用正确的填报技巧“择校”外,一些误区也应该尽量避免
长久以来,“正确”与“错误”两个概念,都犹如硬币的一体两面,相伴相生,如影随形。
考研亦是如此,既然有正确的填报技巧,就必然有让人深陷其中的“天坑”,如果只重前者无视后者,不要说上一个好学校了,能不能“上岸”都存疑。
譬如以下几个“择校”误区,考生就应该尽量避免。
名校之所以被称之为名校,就是因为她的确存在着一些其他普通学校所不具备的条件,例如世界顶尖的教学团队、浓厚的学术氛围、广阔的发展平台等。
这些条件固然诱人,不过要是因此忽视了别的学校,非名校不去,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要知道,“贵的衣服不一定合身,合适的穿起来才舒服”,盲目的迷信名校只会拖累自身发展的节奏。
对于每一个“考研人”来说,考研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漫长的备考过程中,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是不可忽视的成本,如此巨大的付出,想要有所收获自然是人之常情。
这种想法严格来说并没有错,但有一点要注意,要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学校,不要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否则很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写在最后
考研事大,重若千斤,若要成功,就必须慎之又慎。
认真地钻研知识必不可少,但择校中的各种细节同样也必不可少,要知道,“七分考,三分报”不只是说说而已。
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如愿进入自己理想中的高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