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职场中最让人讨厌的事:周末团建+有事没事开场会。大家讨厌的并不是团建本身和开会本身,而是在做这两件事的过程中,和人尬聊的过程。还有,在一个团队中,总是有人和自己三观不同,性格不同,相互起来让人觉得难相处。但是,在一个单位中又不好太过于直接地捅破这层窗户纸,所以大家对任何被动的团体活动都十分反感。说到底,到底怎么样和团队中的人沟通交流呢?到底怎么能让自己在团队中游刃有余呢?这是每个职场人都想要解答的问题。
最近看了一本“厚书”,这个厚不仅仅是指它的内容量很大,还因为它所囊括的基础理论、实践案例非常多。它是一本美国超百所学校学生所学习的教材——《小团体沟通课》。作者J.丹·罗斯维尔是人际沟通领域的卓越学者,也是美国的“大师级教师”,除了这本书之外他还著有四本同类型的沟通类书籍。J.丹·罗斯维尔在《小团体沟通课》这本书中反复强调一个核心主题:小型团体中,合作比竞争更重要,所以有效的沟通是一切合作的前提。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怎么跟难相处的成员相处,会在团体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类沟通问题。

团队,不等于一群人的“聚合”。团队是有共同目标、互相影响的沟通系统。所以,在团队中每个人都相互关联着。不能否认的是,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做法都会影响团队的整体状态,团队各成员之间的关联性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密切。保证团队内部稳定,达到有效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J.丹·罗斯维尔在书中指出,人们对“沟通”这件事有误会,就是说人们高估了“沟通”的作用。比如:
误会1:沟通是把万能钥匙,沟通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事实是,沟通并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有的团队分崩离析,并不是因为沟通问题,而是成员之间的个性和价值观严重冲突。
沟通本身不是结果,它只是一种通向结果的途径。沟通是一种工具,只有在知识渊博和技巧熟练的人手中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误会2:有效沟通必须得有高超技巧。现在沟通类的书、人际关系处理的书,越来越多,大家觉得掌握了沟通的技巧,就会变成一个好的沟通者。但J.丹·罗斯维尔通过研究证明,技巧知识辅助,有时候技巧甚至会造成危害。大量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提升都是比技巧重要的得多的东西。
误会3:有效沟通不就是常识。在人的天性中,习惯“事后诸葛亮”,就是我们说的马后炮。就像你听了一节关于有效沟通的课,下课后你会轻松地说:这些都是常识,也没讲出什么新鲜的东西。但是,事实是知识本身是常识和“对我来说是常识”是两码事。
有效沟通,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你们之间的沟通是有助于达到目的地,是高效、合适的。就像J.丹·罗斯维尔所说:不恰当沟通常常源于无知和笨拙。要想提高沟通能力要做到以下5个方面。
学习相关知识。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所采取的沟通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总是不能采取最明智的沟通方式,就是因为知识有限而采取了愚蠢的沟通方式。所以,学习知识是第一位的。
磨炼沟通技巧。“成功地实施沟通行为并能重复该行为的能力”就是我们说的沟通技巧,知道什么场合对待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不仅能做到,还能够在任何团队中都重复应用,这种能够准确找到沟通语境并运用相关知识的行为,需要反复练习。
提高敏感度。在沟通交流中,人们要对交流中的微妙细节有着高度的敏感,这样才会发现团队中潜在的问题,避免问题扩大。早发现,早解决,就是沟通最大的用处之一。
增强责任感。“你得渴求它,为之努力,满腔热情地去实现它。”这是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话。任何行为,你只有足够投入,长期运用才会有所成就。沟通也一样,带着客观的心态看待沟通行为,不断改善沟通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沟通目的。
记住沟通中的道德规范。沟通,其实需要我们充分地认真,这样团队成员才会感受到沟通的诚意,那沟通的内容才能被听到。所以,诚实、尊重、公平、自由选择、责任都缺一不可。
J.丹·罗斯维尔在《小团队沟通课》中揭示:人类的沟通,就是跟他人分享有意义信息的交换过程。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都需要掌握这个能力,以此帮助我们在家庭、公司、人际交往中更轻松。这本已经修订过9次的大神级教材,在美国已经几十万学生的选择,值得我们一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