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好友向我吐槽了一件工作上的事情:
正值建党一百周年,好友所在的设计组接了一个制作相关宣传海报的工作,需要她收集客户的需求和物料。
这本来不是一件多难搞定的事情,但是跟她对接的客户却有点不靠谱,本来整理好需求清单发文档就 ok,但对方却选择了微信沟通。
微信沟通也不是不可以,但客户发的是一堆 60 秒的语音方阵!
最要命的是,对方口音超重,不仅她听不明白,连语音转换都失灵了。

除此之外,客户还发来了一组对接名单,但不是文档,也不是直接的微信文字,而是 Excel 表格截图……
于是,大串大串的联系人电话,我朋友只能慢慢手动录入。
光是听她的描述,我已经感觉要窒息了……
说真的,要是我老板,客户,同事这样给我发微信,我绝对不回复!(开玩笑地要回要回要恰饭的)
职场上,发微信这件事,还真是有讲究的。
有些形式,千万别随便用!
在职场上,微信是作为工作交流的工具存在的,所以我们需要考虑两件事:
❶ 这样发消息是否足够效率?
❷ 对方是否方便接收?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 4 个注意点都围绕这两个要义展开。

不要随便发语音
第一个注意点就是,职场上不要随便发语音。
可能有人觉得,语音这个功能按下一个键就能讲话,松下就能发送,不比敲敲打打方便多了?
嗯……发的人是方便,那听的人呢?尤其是在职场。
职场上与他人交流时,能用文字解决的事情,就不要用语音,即使你的声音再怎么富有磁性也不可。
为啥?因为语音浪费时间,有场合限制,不是随时随地都方便收听。

工作场合一般是比较安静的,开会的时候就更是如此了,如果需要听语音的话,那对方还得恰好备着耳机。
而且毕竟就目前来说,张小龙还没有开发微信拖拽进度的功能,我们常常为了听清某一个词,需要反复从头听起,若是遇到普通话不好的同事,那便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更别说在和领导进行沟通的时候了。
最近热播的职场综艺节目《闪闪发光的你》,苏俊鑫在和莫总交流时就采用了发语音的方式,这一做法立马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其中大多数人都持反对态度,认为语音浪费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效率,陈铭老师后来也针对此事做了详细解释。

虽然语音看似很快,但双方在沟通时都用了同等的时间去说明某件事情;文字虽说要手打,但领导却能在短时间内获取自己所表达的含义。
因此用文字在和上级沟通时,其深层意义也可以理解为节约对方的时间以表尊重。

不要随便发截图
有工作经验的职场人估计都经历过需要添加同事的电话号码抑或是出差需要告知他人客户地址的的事情,针对此事的处理,一般来说直接复制要好过发截图。
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后者多了一个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过程,而且如果截图展现的信息过于庞杂,就会造成一时半会儿无法抓取准确信息,浪费时间和精力。
而后者用文字直接表述也会显得相较而言更加直观便捷。

而且,像电话号码,地址这类信息,如果你也是一个截图发过去完事,那估计对方顺着 WiFi 来给你一拳的心都有了。
所以,为了双方都方便,不要随便发截图,尤其是对方也需要提取信息的内容。
不过如果是那种需要展示来源的信息就另当别论了。
其实不管是作为员工也好,还是作为同事也罢,我们都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深思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

不要断句过多
其实职场沟通中的窒息感还来自于酷爱断句之人,三五成一行,行行都相称,可谓是把短句运用得炉火纯青。

你要是跟朋友这么发消息也就算了,千万别在工作群或者给领导私发时用这种句式。
一来你断句多,说明对方接收信息的次数也会增多,消息提示就会不停地闪。
试想对方本来就很忙,突然收到一条信息,打开一看一句话都没说完,于是放下手机,两秒后又收到了消息提示,你是不是很想打人?
再假设你是在工作群里发信息,那么你就干了一件非常令人厌恶的事情——刷屏。
所以,在与他人沟通中,能用一段话表述清楚的事情就不要用多句来表达,以免过多的语音提示音为他人平白增添烦躁之感。

不要问「在吗」
要说什么是职场微信聊天中的大忌,「在吗」绝对以高票入选。曾经久久酱就是对这句「在吗」深恶痛绝,备受煎熬。
之前我就有一个同事,因为刚入职业务能力不太熟练,想询问我关于微信公众号运营的一些问题,便以「在吗」作为沟通开头。
但是因为我没有及时看到消息晚些时候才给她回复,结果就有了这些对话内容。
给大家 po 出聊天记录,感受一下这份窒息感。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也都知晓了其中原委,「在吗」看似是礼貌询问,对他人的尊重,但是却存在很多弊端。
就我自己而言,别人给我发一句「在吗」,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万一我回答了「在」,你说要找我借钱怎么办?
而且「在吗」这个问题本身就没啥意义,如果对方在,你们可以顺畅地沟通下去,如果对方当时不在,等有时间了回复你一个「在」,结果你却不在了,那就会形成一个一来二去就是讲不到正题的拉锯战。

因此,若是有事需要与人沟通,最好的方式即是开门见山,有话直说,切记不要把时间花费在无意义的等待上,当然也不能忽视基本的礼貌礼节,就像这样:


如今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微信已然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其中的沟通礼仪,也展现一个人的品行礼节,成为了我们对外的社交名片。
而身处于如「战场」的职场,更需要注重与同事,与领导之间的沟通方式。
不成熟的人总以自我为中心,自己怎么方便怎么来,但真正成熟的人,会多想一步,主动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毕竟,给他人以方便,就是给自己以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