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要说明一下,这篇文章发出以后,我可能会遭到很多反对意见。但是,这篇文章给出的所有观点,都是基于我自己对于未来的思考和分析,以及与职场前辈交流之后得到的判断和预测。
因此,不管各位同意不同意,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下面是正文内容。
01 未来的高等教育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未来几年间,内卷化现象会在各行各业持续发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而与之相对的是,国家在未来会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蓝领工作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劳动力成本也会逐渐上升。
举个例子,我周末的时候预约了师傅上门清洁空调。按照北京的市场行情,师傅清洁我家的空调耗时一小时,总共收费300元。
我问师傅,您这一天能接多少单子啊?
师傅回答,如果快的话,一天能接8单;慢的话,一天能接5单。
嗯,按照最低工作量保守估算,师傅一天至少能赚1500元,一个月按平均20天的工作量,一个月的总收入就是30,000元(这还是净落在自己手里的收入)。
这个收入水平,就算在北京,也能堪比一个大中型企业的中层管理岗的收入了。
虽然师傅的工作过程很辛苦,但是确实能赚到钱,总比那些小白领在高楼大厦里吹着空调喝着奶茶上着网,一个月只能赚几千元要好的多。
当然,我自己也懂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道理。但是,那些真正靠智慧学识走向金字塔顶尖的毕竟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还是会困于日常的生存成本而疲于奔波劳碌。
因此,如果认为自己成为不了那种能靠智慧学识而获得立足资本的人,不如转向去学习一门职业技术。
最起码趁着年轻力壮的时候可以赚钱呐。
02 在线办公或成职场常态化
去年的疫情确实改变了很多,但也催生了更多的机会。
例如,我们自己公司的业务就是在去年疫情期间,将全部业务线转到了线上。结果发现不但一切业务运营正常,而且还能帮助公司节省很多成本开支,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不需要每天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在通勤上,每天睁眼起床就可以马上投入到工作中,遇到需要和同事沟通解决的问题,电话或视频会议就可以解决。
当然,这种工作模式的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具有强大的自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毕竟老板不可能时时盯着员工)。
管理者会为员工设置工作任务的截止线(deadline),在给与员工自由工作的基础上,对于员工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则有了更高的考核要求。
在目前看来,这种线上办公模式还仅限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商业模式。但是,不可否认,这确实已经成为未来职业办公的一种潮流趋势。
03 个人IP价值会进一步凸显
其实这已经算不上是未来发生的事情了,而是我们眼下正在经历的。
职业领域会更加细分,每个人都有机会在某一个具体细分行业领域做出成绩,并最终得到认可。
市场对个性化的工作会更加推崇,自由职业的接受度会越来越高。
然而,这对于个人在专业细分领域的深耕和积累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
04 内容创作将迎来大洗牌
总的来说,好内容会越来越有价值,烂内容会逐渐退出市场。
虽然这两年总会听到一些做公众号的朋友说公众号的红利期已过,我却认为,这恰恰是一个“洗牌期”。
单纯地靠大量的复制粘贴,批量生产低俗化内容,同质化的文化快餐,通过制造情绪焦虑来博取大众眼球,依靠内容变现来赚取快钱,这些玩法在未来会受到更多的抵制。
优质的内容将会回归市场主流。内容是否专业,作品是否能输出价值,写作者能否给与读者以积极的人生导向,创作的长期可持续性,这些都将成为市场重新选择内容的重要标准。
与此同时,内容创作的门槛也会随之提高。那些妄想通过几期写作培训课或是几篇公众号文章就能走上吃写作这碗饭的人士们,恐怕会大失所望。
因为写作是一件需要天赋的事情。
优秀的内容创作者会越来越吃香,这是少数几个无法被AI技术所取代的领域。
而有志从事内容创作的同仁们,我们需要在天赋之外,还需要坚持长期价值主义,并坚信时间沉淀的力量。
05 老板与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会弱化
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在未来会转向相互选择的关系。
过去和现在那种一味靠压榨员工获取廉价劳动力,动不动就爱来个职场PUA打鸡血画大饼的老板,在未来将难以为继。
员工会更加关注公司能否为其提供更好的资源和平台,以及员工个人能否获得更高的职业天花板。
甚至,底薪制会消失,按时计价或按单提成会在日后的职场中成为流行趋势。
总之,老板和员工之间的职场关系更加倾向于平等。
以及,员工也会更加大胆地开口问老板要价谈钱。
06 全职太太或成为受认可的社会职业
随着上层“三胎”政策的放开,有人认为女性的职场之路可能会更加艰难。
但是我认为,这恰恰可能会促进女性群体的两级分化。
那些更多依赖于婚姻关系的女性会选择回归家庭。而用人单位在聘用女性员工时则会更加谨慎,从而导致这类女性员工的职业上升通道会进一步缩窄,而且职业周期也会缩短。
这类女性,要么大多数会选择从事类似公务员或体制内单位的基层工作,并且具有较高的可替代性;要么干脆放弃自己的职场之路,直接选择全职太太。
未来上层有可能会学习日本社会,对于全职太太给与更多的政策性的倾斜和保障。例如,全职太太不交社保也可以在退休时领到养老金;当家庭婚姻遭遇破裂时,法院在离婚判决上也会更多倾向于全职太太。
总之,全职太太在日后或许会成为社会分工的一种,也会得到社会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但这也仅仅是来自于外界社会对于全职太太这个女性群体的关照,真正的与自我的和解还得来自于女性内心的力量。
07 职场女性会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
与选择回归家庭的女性群体不同,另一类女性群体在职场上会选择与男性进行平等竞争。
在职场竞争关系中,她们的女性角色会逐渐淡化。
这类女性的普遍特征是,有较高的学历,自我意识强烈,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身居一线或新一线城市居多。
而在两性关系上,这类女性无论是否会走进婚恋关系,她们首先会把自我尊重和自我价值放在第一位。
例如,未来会有更多的女性主动选择不婚或冻卵;甚至,非婚子女也会成为常见现象。
虽然这样的现象在今天看来,可能会和我们传统的社会道德观相冲突,但是大概率上,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这类女性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教育能力去单独抚育子女。而上层在面对新增人口断崖式下滑和老龄化社会危机的前提下,也会对非婚子女保持更加宽容的态度。
另一方面,这类女性在两性关系上也会呈现出更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我自己身边就有一位女性朋友,85年的小姐姐找了个96年的小男友,二人之间相差了整整11岁。
这种现象放在过去和眼下,大概率会出现在老夫少妻的婚恋配关系中;而在未来,姐弟恋会成为一种潮流。
用我这位女性朋友的话来讲,她贪恋小男友荷尔蒙满满的肉体,而不是中年发福的油腻身躯;小男友则认为她能为他提供稳定的情绪价值,更能为他在事业上进行助力。
尽管在当下,我的这位女性朋友也免不了要遭受周围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所谓的“劝说”,认为她的小男友根本就不是奔着和她结婚去的,只是在利用她现有的资源。
然而,我和我的这位女性朋友都一致认为:谈恋爱就享受爱情的过程就好了啊,干嘛非要考虑结不结婚的问题?婚姻只是情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已。
无论能不能走进婚姻,真正的内心安全感只有来自于自身的强大,而不是来自于婚姻或另一半。
08 社会财富向K型方向持续发展
我国的整体经济在未来会持续向上。但是作为普通个人,生活压力和生存成本也会持续上涨。
社会财富会向K字型方向呈现两极分化,也就是说,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而作为普通人应对财富分化的方式,就是买入更多的资产,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型支出。
资本市场会取代房地产成为下一个居民家庭财富增值的主要机遇。然而,像过去那样闭着眼睛买房就能普涨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资本市场的投资需要投资人具有更专业的投资能力。
否则,这个大赌场会有几百种方法来收割你的财富,直到让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
因此,依托专业投资机构的重要性会进一步凸显,甚至服务于普通家庭和个人财富管理的理财规划师会成为下一个十年的金领职业之一。
但是,我这里所说的理财规划师绝不意味着就是我们今天在银行或保险公司甚至某野鸡投资公司见到的挂着“理财师”头衔实则是金融产品的推销员。
未来,对于理财规划师的职业要求,是集保险,基金,股票,信托,房产投资,财务管理,税务咨询,养老规划,传承规划,风险管理等全方位金融理财专业和能力的考验。
也因此,这个行业是具备一定的门槛高度的。
09 养老产业会需要更多的高端专业性人才
目前,各大房产企业、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均在布局养老产业。可以预见到,养老产业绝对会是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上升行业。
然而,目前我国的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入行门槛较低,还在延续着过去“护工式”“保姆式”的养老模式。
再加上,目前针对养老这个行业方向领域的高等教育和高端培训几乎为空白。这就为有志从事这个行业的有心人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医疗,护理,康养,高端家政服务等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均可以考虑向养老行业进行复合式转型。
越是一个尚未形成固定模式和成文规定的行业,其职业天花板的上限就会越高,处于其中的个人就越能吃到这个行业的红利。
10 “一人经济”会成为日后市场的主流
在未来的十年时间里,我国社会的很多方面会越来越类似于今日的日本。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现在流行于日本的“一人经济”在不远的将来也会成为中国社会的潮流。
比如,市场上的小面积住房,甚至是胶囊公寓会开始流行;餐厅中会大量供应“一人座”的餐位;迷你家电、宠物陪伴、一人KTV,一人娱乐消费、在线陪聊等适合单身贵族的消费模式会成为下一个市场新经济的风口。
有志于创业的人士可以对上述领域进行关注。
写在结尾的话: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虽然我心里也很清楚,这篇文章发出来之后,肯定会有很多人就文章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观点对我进行批判。
然而,我们个人是阻挡不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的。
那么,如何使自己更好地去适应未来不确定的大环境变化?我认为,坚持长期主义,相信努力的力量,缓解短期的焦虑情绪,并抓住每一个微小的可以改变自己的机会,行动起来。
虽然未来是未知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沉淀下来,相信一些永恒的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