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Lily 助教丨林琳
我在职场这些年,身边有不少表面看上去人缘挺好的同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几乎和所有人都能打成一片。
下班后特别喜欢请朋友聚餐,三不五时请同事喝个奶茶,他们快速建立关系的三步法,就是请客吃饭,留电话,加微信。
很多人建立关系的目的是希望职场发展顺利,但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热衷于聚会吃饭的人“好友”数量虽然很多,却并没有因此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帮助。
拥有20年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经验的企业教练高琳,在《职得》一书中曾写道:职场社交圈子拼的不是数量,而是关系的质量和多元化的程度。
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职场社交,必须先积蓄专业实力,才有资格发展高质量的关系;而多元化的程度,则需要在不同人群中都能修炼共情技巧,以及懂得主动出击,创造双赢关系。

积蓄专业实力:让自己变得优秀是职场社交的基石
中国人的人情是建立在酒桌与饭桌上的,这句话也对,也不对。
逢年过节亲友聚会,工作之余同事聚餐,只能是社交的一种形式,如果将其迷信为必要手段,就会陷入大量的无效社交之中。
李嘉诚就曾这样告诫年轻人:
“在你还没有足够强大、足够优秀时,先别花太多宝贵的时间去社交,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应该多花时间看书、提高专业技能,多见你的客户。放弃那些无用社交,提升自己,你的世界才能更大。”

当你不够优秀时,你的人脉一文不值。成为他人眼中优秀的人,最基础的一步,就是让自己在某一领域变得专业。
我的朋友老陈,进入一家传媒公司做杂志内容策划,这份工作需要经常接触到记者及不同行业人群。同期进来的同事大多喜欢社交,隔三差五参加聚会;可是老陈则不然,工作以外的时间都用来阅读和钻研业务,业务能力真的没得说,不仅做出了几个在行业内反响不错的专题,还能经常提出建设性的改革方案。
两年后,杂志的副主编离职,在几位候选人中,“左右逢源”的同事落选了,反而是有些“高冷”的老陈当上了副主编。
后来,老陈一直晋升到总编辑兼合伙人。他始终拒绝参与过多的聚会,但是身边总是聚集着高能量的人群,遇到困难有能力的朋友会协助他解决,每个职业的转角处也会有专业的导师与前辈为他指点。
朋友的故事让我明白两个道理:
第一,没有人会介意热络的亲近,但重要的位置永远只信任专业的人。
第二,优秀的人总是结伴前行,互相支持,他们不会在不对等的人际关系上消耗时间。
所以,先让自己成为职场领域的专业人士,优质的资源会对你开放,包括你想要的高质量职场社交,也会打下一块扎实的地基。

修炼共情力:让他人舒服是职场社交的法宝
陈道明曾在杨澜的采访中说:
“我一上酒桌应酬就是煎熬,尤其是当一个人喝醉了,一句话跟你说了四五遍,一张名片递给你八次时,你会感到一种窝火,一种愤怒,特别烦。”
这大也是许多人厌恶聚会社交的原因,有的人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一味索取纠缠。如果他人与你交往极为难受,你能力再强也没有用。
让别人舒服的社交能力,是职场上一种高情商的表现。在心理学上也称为共情力,指的是一种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而共情力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掌握的。

1. 换位思考胜过过分热情
有人常把热情当共情,不小心就过于介入他人的生活,给人冒犯感。而共情力强的人,会在沟通之前就体会对方的需求,克制自己的说话行事。
在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中,那英看到张柏芝把剩下的饼干打包放进包里,要带回去给孩子吃。换了其他人可能脱口而出:“我这儿还有,孩子喜欢吃都带走吧!”
但是,张柏芝是早年成名的明星,演艺生涯并不如意,参加综艺节目的心态较为敏感,打包节目组的饼干也会让同行以及观众产生臆想。
普通人觉察不出,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多年的那英却心思敏捷。她对张柏芝说:“你那么辛苦赚钱,就是为了儿子们好,外界是看不到的。你要把真实的自己呈现出来,大家才会知道,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既有前辈的温暖,又暗示着这是一种母爱的本能。
共情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春风化雨,身处职场竞争也能避免处处树敌,社交自然好。

2.用心倾听胜过谈论自己
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在社交时谈论自己而不是关注别人呢?
心理学上早有结论:自我表露非常令人满意,它能让神经兴奋起来。
修炼共情力的人则会刻意地练习倾听他人,让他人体会到被关注的愉悦。
当然,倾听并不是被动地听着,而是适当地加入提问和复述,这其实是一个接收对方信息的过程。只有将对方表达出来和未表达出来的信息接收到,双方的沟通就会顺畅、高效。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和善于倾听的人聊天,觉得特别舒服。
修炼共情力是职场社交的法宝,让你面对不同的人群都能理解他人的需求,让对方发自内心愿意与你建立关系。

创造双赢关系:实现价值交换是职场社交的桥梁
有一点认知是正确的,高质量的社交不是等待缘分,而是需要主动去维系。
但这种维系并不是指请客吃饭,而是当你具备了专业价值,要主动地识别他人的需求,在来往之中还要保障他人获益,这就是创造双赢关系。
有两位前同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位专门负责开拓客户,另一位负责研发技术,两个人都是骨干,但颇有些傲气,自从一次业务上发生冲突后,关系变得很僵。
一次,公司有一个项目需要两个部门配合完成,双方别扭一阵之后发现,这么下去结果就是砸了项目,于是开始慢慢磨合,两个人优势互补,最终项目完成的情况超出了预期,获得领导高度认可,在行业内也成为了标杆。
自此,他们就经常合作共事,最后甚至辞职合伙开公司创业。

双赢模式是职场上的万能社交桥梁,价值交换可以打破社交上的一切阻碍。
要想实现双赢模式,在社交中建立好的价值交换,需要有三点必要的基础。
1.双赢需要真诚的个人品德
双方都要坦诚相待,不隐瞒自己的需求,也不回避对方的需求。
能够共享的资源要摆上台面,告知对方自己可以如何帮助他,这样才能谈得上双赢。同时,也要杜绝过分的贪婪。

2.双赢需要细致地反复协商
每个人的立场和观点都不同,要达成共识并非一蹴而就,不能激进。
双方需要充分表达清楚自己的建议,达到彼此理解和信任的状态,最重要的,是在双方互相承诺之后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方案。
即便已经有很好的私人关系,也不要在这个环节仅限于口头承诺。
3.双赢注重长久的稳定结盟
这就意味着,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短期的、合理的吃亏。
就如同李嘉诚著名的“六分哲学”,他曾告诫儿子李泽楷,和别人合作,假如拿七八分是合情合理的,那么你拿六分就可以了。
“六分哲学”,也是一种吃亏哲学,让别人赚到,才能广结善缘,才有长远的稳定结盟。

每个人都想在职场上获得有效社交,拥有好人脉好人缘,但我们一定会发现,真正能够助力职场发展的社交,都是在觥筹交错间无法得到的。
认清社交本质,不断提升自我核心价值,学会换位思考,尽一切所能赋能与他人,拥有“利他思维”,让给予多过索取,让别人心甘情愿和你链接,给你帮助,这才是真正的有效社交。
稿件来源:【21期秋叶写作特训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