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点蓝字,我们哪来故事?
最近工作很忙,几乎是9-11-6的状态了。事情变多了,受到的教训自然也变多了。趁周末时间,对自己几年的职场做一点小总结,希望对大家也有所帮助。
这些小总结主要围绕职场场景,从做事、做人、沟通三个方面展开。
01 做事
常见问题:策划产品/营销方案时,根据历史经验,闷头想了一大堆详尽的方案,但是却被领导一票否决,反馈说:导向不对,重新调整。遇到这种情况就非常令人沮丧。
导向,说的是方向性、偏好性。比如说:大领导希望在Q1季度,控制成本,提高利润--这个是整体的导向。如果你策划活动是时候,整体ROI算不清楚或者严重不平,那活动方案很有可能打回重做。
一点心得:
1)在策划具体内容之前,反复跟领导确认,方向性的内容:不同事情间的优先级/同一事情的目的;
2)在一些组织架构的调整/重点的会议后,及时了解大方向的内容。
了解之后,自己再做一个推理。方向的调整是什么--变化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对业务产生什么影响--对我的日常工作的影响。
常见问题:每天忙成狗,加班加点,但是老板给你的反馈是:有苦劳没有功劳。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只顾着低头赶路,不懂得仰望星空,典型的:老牛形象。
这种情况出现有两个原因:1是做事情没有抓住核心重点;2是跟老板对你的预期不符合
一点心得:
1)阶段性(每隔一两周)与老板对齐下近期工作的重心和优先级,整理出重点事项的todolist;
2)老板预期中的突破性工作,并不是你没有努力去想,而是有可能能力/经验不足导致的,得针对性不足相关知识或技能。
常见问题:犯了错误,怕被上司责骂,不敢同步上司。最后包不住了,被上司知道,受到严厉责罚。
一点心得:需要清楚每个人在自己的职责层级内,能解决相应级别的错误。
对于犯错,首先应该学会甄别,这个错误的严重性和影响面。自己解决不了,应第一时间反馈给上司。
思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影响面如何--建议处理方案是什么(至少2个)
02 做人
常见问题:在职场上班,每天只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不同事聊聊天,连隔壁座的人要离职还是最后知道的。
一点心得:中国这个人情社会,在职场也不例外。要注意时不时跟周围的同事,聊聊天,喝喝茶,看似非目的性的无效社交,但无形中能够彼此的情感账户多加一点分。
举个例子:跟你关系好一点的开发,在你需求评审也能帮忙说上一两句。刷脸,需要持续进行。
常见问题:总是觉得受伤害、受折磨的只有自己,整天情绪化,状态低迷。
一点心得:实际上,工作上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如果觉得自己很委屈,不妨换位思考下:想想领导/身边的同事,他是不是也承受很大的工作压力和挑战,也有很多不如意。
先把不好的情绪赶走,再理智地思考下,怎么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常见问题:一个需求文档,一群人要反复找你确认,你反复修改后才形成最终版,在这个过程中:设计、研发同学有不少的返工。这种问题其实非常常见。
一点心得:作为业务的上游,交付质量内容越高,下游实现的成本越低,也更容易给你期望的结果。因此:能明确的内容,自己尽可能多想一步;不明确的内容,找领导/同事确认后,再给到下游同事。
03 沟通
常见问题:
很多情况都是,我遇到了问题,我立马就想问别人,期望别人给我一个答案。
所以经常遇到的是一句话问题:大佬,这个中台产品的岗位,你觉得可以吗?大雄,需求调研,应该怎么做?
一句话问题,其实是不克制,不负责任的体现。
这些问题,经常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回答。就算是回答了,也不知道能否帮助到他。
一点心得:
怎么提一个好问题,我觉得框架至少包括这三个部分:问题背景+问题描述+问题期望。
问题背景:解释问题发生的场景/缘由,方便解答者理解整体前提
问题描述:直接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内容
问题期望:希望解答者从那几个方面回答自己,给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常见问题:
工作中,难免会接触到外部的合作方。在与合作方的沟通中,常常有问题的沟通是只想到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细化的具体执行层。当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时候,拿不出具体的内容,导致沟通效率太低。
一点心得:
首先应该建立起对本次合作沟通的敬畏之心,在前期准备的时候就不会那么马虎、随意了。我们能提供什么、希望合作的方式是怎么样的、具体的合作方案是什么、长期的规划是啥,每一次沟通,都需要把这些问题,理得很透彻。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