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咪读呀
什么是“情感逆转”?
情感逆转是心理学上的一种沟通方式,可以理解为本来对方兴高采烈地在说一件事,忽然你劈头盖脸一顿打击。
我小时候经常就遭遇这种“情感逆转”。比如考试考了前3名,回家兴奋地告诉爸爸,“我今天被老师表扬了,我考了前三名哟。”结果我爸淡淡地来一句,“有什么好骄傲的,又没有考第一。”
好不容易考了一次第一名,等我回去报喜时,原本以为父母会很开心,结果他们会说“偶尔考一次第一名只能算运气,每次都考第一名才了不起。”看,父母的情绪和我们的情绪并没有同频共振,我们的喜悦就像一拳打在软软的墙壁上,都没有唤起共鸣的声音。这真让人伤心。
于是乎,再开心的事情都能荡然无存。我见过不少父母,都这样直面孩子开心的情绪时,直接打击孩子的感受。
“情绪逆转”会导致本来开心的感觉被挤压、被压扁,委屈、郁闷就积累在心里头,然后在别处成为坏情绪释放出来。
当孩子幼年的时候,能见到一个现象。当他嗷嗷大哭时,妈妈说:“不要哭,别哭了!!”孩子反而哭得更伤心。因为这就是妈妈的一种“情绪逆转”——你没有好好接纳孩子的情绪,也许他饿了、困了、或者尿了,当语言无法表达时,哭就是最好的情绪传达,可惜妈妈没有准确接受这种情绪。
当孩子3岁以后,渐渐开始使用语言。但是,处于顽皮期的他们也许不受控制——当他们哭泣、愤怒、满地打滚,我们有时会粗暴地将这一情绪判定为不好,出于焦虑,就希望他们赶紧停下来。
“你赶紧给我起来!”“再哭我就让你罚站半小时!”种种喝止、威胁的语言劈头盖脸就砸向孩子。也许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挺有效,但实际上如前文所述,他们的负面能量没有得到正当疏解,反而就淤积下了。
我认为当孩子释放这种情绪时,我们不要急着去否定、去逆转,尝试接纳。
上周我在陪孩子练钢琴的时候,他一直盯着时钟,弹一会看一会。我无法忍受一个人做事情不专心,所以批评了他。当他问我自己弹得好不好,我说“还行,也没太大的进步”。
接着,他就开始小声抽泣。我有点莫名其妙,但那一瞬间,我也抑制住内心的魔鬼,我对自己说,试着去接纳他的情绪。于是我说“如果你感觉哭出来会好受一点,那你就哭一会吧。”同时,不再说话,默默地陪在一旁。
仔细一想,其实他这个年龄,6岁多,正是贪玩的年纪。当他的同龄人在外面追逐时,他被“关”在家里练琴,内心得多想出去玩啊。一面是想玩,一面是不得不学习、练琴的规律生活,让他委屈、压抑,当没有及时得到父母肯定时,积攒的情绪自然就变成负面了。
有心理学家说,孩子天然地会通过完整体验自己的情绪而自我疗愈,能量释放了,就不会形成心理创伤。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们一起扩展了孩子生命的广度和深度。父母最好的做法是不打扰,如果孩子需要,就在旁边安静地陪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