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从何时开始,“35周岁以下”成了各种招聘启事的“硬杠杠”。
真的存在35岁打工人的职场魔咒吗?不论哪一个年龄,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是的,我今年35岁,正在找工作,你愿意听听我的求职故事吗?
01 人生35,是劫还是缘?
在以前的单位,新来的员工叫我陈姐。在面试现场,遇到同来求职的95后,我打招呼的开场白通常是“你好,我是小陈。”自信且无惧。
大学毕业后按部就班工作、结婚、生子,因为育儿的原因有几年的时间离职在家。现在孩子上学,而我也重新站在求职的赛道上。
身边有声音说,“35了好工作不好找,人家都要年轻的。”有过紧张与迷茫,但生活总得过下去。
Tomorrow is another day,电影《飘》中女主人公最爱说的这句话一直鼓励着我。00后说,冲就完了!嗯,本陈姐深以为然。
35岁,一个被过度“妖魔化”的年龄,跟失业焦虑、鸡娃焦虑、养生焦虑、996福报焦虑一起,给现代人戴上无形的枷锁。80后一代,在养家糊口的浪潮中随波翻涌,忧虑着海水的枯竭,操心浪花的起伏。幸而,与我们同路的海浪不少,无论是哪一代人,都在生活的航道上不舍昼夜。
02 人生不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说远了,那一场面试,我看到了多种不一样的人生。
A大姐42岁,曾在某省会城市担任中层领导十年以上,获得过好几次个人一等功。她一身得体套装,口齿清晰、逻辑严密,举手投足都是自信。惊讶于她为何放下事业来到成都,她微笑说,跟着家庭迁徙,老公工作调动了,孩子的学校也换过来了。她一口标准普通话,透露着她异乡人的身份。我不敢问她来了之后有没有后悔。她仿佛猜到了我在想什么,在聊天结束前垂了垂眼睛,睫毛投下一片阴影。她清了清嗓子,短暂的沉默后说“我没有后悔过,人到中年了,我想试试另一种活法。不为金钱奔波,不再长期出差不着家。”
B先生,毕业一年的文科硕士生,211的母校让他的简历看起来闪闪发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匆忙毕业,为了养活自己,暂时在一家单位当临聘人员。月收入只能满足租房和日常开销,每个月都是月光族。B先生不是成都人,父母都在老家工作,“想在成都闯荡几年,买个房子结婚生子”。我忍不住问他,老家压力更小房价也便宜有没有考虑过回去?他冲口而出:“但是我舍不得啊,好不容易读书走出来了。”
C小姐,比我小几岁,刚刚卡在女人三十一枝花的门槛上。她拽着资料,一会儿念念有词地默背,一会儿掏出镜子补下口红,一会儿请我们参考头发是扎起来还是披着更好看。来自邻省的她,为了丈夫辞掉了家乡的公务员工作,顶着全家的压力和不理解,奔赴一场爱情。“我爸都骂我是不是疯了,居然不当公务员,现在还在找工作……”,她顿了顿补充道:“但是我觉得值得,当然,找工作还是有点累。这已经是我找的第三个工作了。”
03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面试结束已是下午,出了大门,我们不约而同朝着地铁站方向走去。因为这次面试,几个不同年代的人有缘相识,大家继续聊起了对生活的感想,也探讨了当前生活中的困境。
我们像围城中的人,年轻的羡慕中年的现状,已育的羡慕未婚的潇洒,租房的羡慕有房的稳定,年纪稍长的羡慕年轻的未知,工作的羡慕辞职的勇气。
哪一种生活更好呢?我不知道。哪一种选择最佳呢?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当夕阳余晖洒在我们身上时,不论我们穿的是高跟鞋还是平底鞋,运动鞋还是通勤鞋,都会在马路上发出蹬蹬蹬的声音。这声音回荡在初夏微热的空气中,震动了我此刻的心。
我突然意识到,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的,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意味着某一部分的失去。我们能够做得只有脚踏实地走好当前的路。偶尔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咬紧牙关,坚持到底;迎难而上,不负此生。
作者:细水浮花
主播:蒋宜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