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体制内晋升公式之前,先不妨来看看企业的晋升逻辑
在企业,一个营销高手,可能从营销员能干到集团董事长。因为一路都有业绩为他的晋升铺路。
在家族企业,一个啥能力没有的F二代,没有任何业绩也能直接空降任高管,谁让他爹是董事长呢?
在企业,可能某人就凭某一项绝活技术就能年纪轻轻直接跻身高管团队,因为不可或缺。
上面这些,都是企业的晋升套路。映射了企业晋升的套路和逻辑就两条线:
第一条线:能力线,真正的能力上,有为就一定有位。
第二条线:关系线,无论有没有能力,占着位置再说,实现亲友团的股份控制。

但是,企业的晋升逻辑在体制内职场不一定完全适用了。
毕竟,体制内职场具有特殊的生态。
在体制内,一般不可能出现有能力就能上的情况。很多有能力的人,终其一生,就在正科级天花板下打转转。
在体制内,同样不大可能出现只要有关系就能晋升的情况。开玩笑,那岂不搞成了世xi制?(一个家族企业董事长的儿子至少能当副总经理,但一个局长的儿子估计不大可能直接当上副局长哦)
所以可见,体制内职场的晋升和企业职场的晋升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到底是什么力量在左右体制内职场晋升,如何在体制内职场实现快速晋升,有没有可资借鉴的套路或者公式呢?
下面的内容,对有仕途欲望的体制内人应该会有帮助。

[size=1.176em]体制内晋升秘诀之一:70%的晋升从上司喜欢你开始
第一,体制内主要讲服从,老板只喜欢绝对忠诚和执行的下属。
体制内99.9999%的岗位都不喜欢创造性的人才。
因为规则早就制定好了,固定的模板,固定的思维,固定的套路。
体制内老板,只喜欢自己的复制品,而不是自己的替代品或者是把自己的一套东西颠覆掉的“反骨”。
“反骨”具有创造性思维,可惜与体制内的氛围高度抵触,因此,老板绝对不会喜欢,当然,也就不会提拔这类人了。

第二,体制内主要讲级别和背景,老板只喜欢尊重自己级别而且自己又有些背景的下属。
尊重级别的下属,具有敬畏感和尊卑感。体制内职场,就是靠敬畏感和尊卑感在实现组织目标。
体制内职场与企业职场有天壤之别:
(1)体制内职场没有既定的创收指标,增收指标,效益指标。体制内职场从事的99%的事情,几乎都是套路化,模式化的干瘪事情。
(2)体制内的收入和利益分配不是谁干得多就拿得多,谁干得好谁就当领导。收入和利益分配,一看级别,二看背景。级别高收入就高,背景雄厚就更容易当领导。
因此,体制内职场很难用KPI或者鸡汤,画饼一类的东西来激励下属,因为下属都十分清楚,自己能获得怎样的级别,在相应的级别自己能得到多少收益,一切都是一本明白账。下属知道了自己的明白账,他就只需要混日子就行了,只要不犯大的错误,谁也拿他没办法。那体制内那么多繁杂的琐事,干瘪的事谁去干呢?因此,体制内的老板就必须通过级别和命令去压制,去支配,去督促,所谓guan大一级压死人,就是体制内职场最奏效的招式。

结论:
第一,讲级别,尊重级别的下属更容易被支配,心中有对权力的敬畏,他们会附和,跪舔,这是体制内职场特别需要的一种人。(只要有跪舔者出现,老板就有了奖罚的标尺,一个跪舔者都不出现,老板反而无法操作职位,控制驾驭全局)
第二,有背景的人,上到较高的级别,坐到管理的岗位,只是迟早的事情,本身有背景,又尊重级别擅长跪舔,老板往往会做一些顺水人情。老板提拔一些有背景又跪舔自己人,一方面自己得到一些权力的实惠,另一方面给足有背景的人的面子,让下属“背后的人”成为自己在场面上的“朋友”,没准什么时候就用上了呢?

[size=1.176em]体制内晋升秘诀之二:拔尖的不一定是能升的,20%的能力足以从业务线胜出
体制和企业的KPI体系差异非常大。
在企业,业绩拔尖和业务能力一流的人,容易得发展得实惠。
而在体制内,业绩拔尖和业务能力一流的人,却不一定能得发展和实惠,而且还容易出现两大硬伤:
硬伤一:风口分配失衡
体制内的很多一把手其实不懂业务,分管副职懂些业务,真正的业务高手往往是中层干部或者一线职工。
一个业务单位,如果业务高手以一己之力撑起整个单位的核心业务,势必带来一个无法回避的后果:
很多事情,下面的人遇到事情直接找业务高手求教解决,直接绕开分管和一把手与业务高手亲近,而且业务高手在单位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号召力。
由此,如果业务高手如果风头太盛,把分管副职和一把手的光芒完全盖住了,结果必然是被打压。
别给我扯格局低那些鸡汤车轱辘话,人性是不分格局的。在任何单位,一把手都想绝对控制任何事情,一旦他感觉有些事情自己控制不了,膨胀的权力欲一定会反噬他,这种反噬的表现就是“远贤能,亲庸人”。大部分体制单位一把手,如果自己的威望和权力被挑战,那么他一定宁愿单位的事业走下坡路也不愿自己的权力被分管和中层架空。

硬伤二:陷进业务里被人当枪使,沦为老黄牛
这种人更常见,业务本来不错,但是缺乏跳出业务看单位发展的能力。
常常对身边朋友的夸赞,吹捧而陶醉不已,很享受做业务的控制感,也很享受业务成功后那点卑微的成就感。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任何单位都有这种人。
业务能力优秀,但就是当不了领导,得不到提拔。
这种陷进业务泥潭的人,往往被领导灌迷魂汤后利用。累死累活得些虚名虚利。
干出的实际业绩就成了分管领导或者一把手进步的砝码和阶梯。到头来是替他人做嫁衣裳。
但是,体制内完全没有能力也不行。
完全没有能力的人,即便后面背景很雄厚,也只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能力有个六七分,说得过去,民主推荐时不至于垫底,也就可以了。

[size=1.176em]体制内晋升秘诀之三:光有领导喜欢和业务实力是不行,10%的机遇必须要赶上
体制内的晋升比企业或者其他行业的晋升程序要严格很多,也要规范很多。
第一大要求是被提拔人无明显瑕疵。比如学历够格,资历够格,年龄够格,而且都不能造假。比如家庭背景清白,自己的工作履历,学习履历清白等等。这些关键要素,只要有其中一项有问题,晋升之路也就暂停或终止了。
第二大要求是有合适的空位。无论领导多喜欢你,也无论你的资格有多老,如果没有合适的空位,前面的板凳都占着,那也只能干瞪眼。
所以,体制内的提拔还是很看机缘,机遇的。
机缘未到,就算各方面因素都达标了,也不见得就能顺利晋升提拔。
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10%的机遇,其实就是“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