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迟雨
深圳3月18日通报,已责令银行提前收回21笔、5180万元涉嫌违规贷款,叫停风险隐患较大的业务。广东银保监局3月16日披露,广州地区银行机构自查发现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金额1.47亿元、305户。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从中央部委到深圳、广州、上海、杭州、无锡、海口等地,近期都升级了房地产调控措施。累计看,截至目前,今年涉及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出台次数已经超过110次,其中严打经营贷是重中之重。
为什么要严打经营贷?原因是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成为本轮房价明显上涨、助推楼市过热的主要因素。
所谓经营贷,是指对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的个人经营贷款,其本义在于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过去用经营贷来购房非常少见,因为利率较高,无利可图。
自去年以来,国家扶持小微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多地出台了降低经营贷利率,乃至于直接贴息的优惠政策,不少银行的经营贷利率降低至3.85%,甚至更低。经营贷还款周期也逐渐拉长,最高可以做到20年还款。
与房贷利率相比,经营贷的利率差有很大的吸引力,不少人打起了让经营贷入楼市的主意。
让经营贷入楼市,借款人不是唯一获利者。一位借款人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整个买房的过程,自己不过出面两三次,其余过程都是贷款中介在忙活。第一次是和卖房者见面、签合同,第二次是和银行签合同贷款、放款。
显然,借款人、贷款中介和银行,就是经营贷入楼市的三大参与主体。
借款人要申请经营贷,名下必须要有小微企业,而且还要有足够的经营流水。贷款中介在此时粉墨登场,通过其操作,借款人只要支付一笔款项,就可以达到相关标准。这些虚假的材料交到银行后,银行方面要从严核查,肯定是过不了关,银行客户经理的作用就在此显现,业内人士直言:某些客户经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银行何以对经营贷入楼市的态度如此暧昧,甚至眼开眼闭?原因很简单,放款给真正的小微企业,风险明显要高。
从深圳近期通报的三起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典型案例不难看出,每一起违规案例背后,都离不开借款人、贷款中介、银行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严打经营贷,必须紧盯这三类参与主体。由于银行属于最后一个关口的把关者,尤其需要其负起责任。
在经营贷入楼市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相关核查手段也在升级。与此前的银行自查不同,新一轮深圳监管核查的最大亮点是,发现相关贷款资金已进入他行账户的情况的异常线索,可上报给监管部门,申请其他银行协助调取相关账户资金流水,查证是否存在违规使用信贷资金的情况。
过去,对贷款资金进行跨行协查过去很难,现在监管部门全面介入,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可以穿透式地看清整个资金流向,对打击违规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
严打经营贷入楼市,有利于经营贷回归其助力企业经营的本质,也能有效抑制楼市又一轮过热。无论哪个方面,对当前经济健康发展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