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来说说孩子磨蹭这件事。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特别着急出门,马上就要迟到了,而孩子就是磨磨蹭蹭,还不断走神,东搞搞西搞搞,你急得像打仗,看着他悠悠闲闲的,简直被气到吐血。你可能也听很多专家说过,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时间概念,注意力容易分散,拖拉磨蹭都是正常的,家长要接纳要包容。
但我猜你肯定会说,这不切实际啊,我们不出门就会迟到,每天到时间就要睡觉,否则对身体不好,让我怎么包容?
那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日常惯例表,它其实是正面管教里的一个工具,在解决孩子拖拉磨蹭、时间管理的问题上非常有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工具具体要怎么使用。
1.要邀请孩子一起建立
你一定在网上见过那种卖好习惯养成表的,每天几点到几点做什么,做到了就打勾。
我有个朋友,听说用这个管用就也回家给孩子做了一个表,可是孩子根本就不理会,该干嘛干嘛。她就跟我抱怨,我问她是怎么做的,才知道原来她家的惯例表是她自己制定的,制定完跟孩子一说,妈妈做了一个表,先要做什么,然后做什么……记住了吗?孩子当时就回应说,嗯,知道了。可是第二天,孩子依然是该干嘛干嘛,完全不理会那个表上是怎么写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日常惯例表,并不是家长给孩子单方面制定的,而是和孩子一起来约定,让孩子全程参与和决定,家长只是引导。
孩子自己参与制作,他会产生成就感,觉得这是他自己决定的,是他说了算的,那接下来执行的环节自然也愿意,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自我管理。
就像我这个朋友,她没邀请孩子参与,只是自己定了一个表,孩子并没有获得自己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生活的成就感,他还是在执行家长的命令,只不过是换了个包装而已,所以孩子不配合也就能理解了。
很多人会问了,什么时候能开始呢?
其实比大家想象得早,云宝大概是两岁多我就开始跟她一起做特别简单的日程规划,比如早上起来,一起聊聊周末想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逐渐让她参与制定的惯例越来越丰富,这样循序渐进,孩子的时间观念就培养得很好。
2.头脑风暴出需要做的事,让孩子做决定
孩子在制定惯例表的时候,最容易碰到的问题是不知道该做啥,这时候我们要帮助孩子进行头脑风暴。
再以晚上睡觉为例,我们先让孩子说说,睡前他想做什么,孩子说的时候,要用文字帮她记录,并且可以继续问:“还有其他的吗?”启发孩子。在孩子全部说完之前,不要打断,也不评价,当孩子确定他说完了,如果需要,你可以提建议,然后让孩子来决定要不要。
最后问孩子:“这些事情,你想先做哪个,后做哪个?”再帮他记录好。
要注意的是,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只标做事的顺序,同时列出的条目也不要过多,三四项就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熄灯时间,然后倒推做每件事需要的时间,确定从几点开始执行这个流程。同时要提醒孩子,如果某一个事需要的时间长一些,那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就会减少,比如洗澡刷牙用的时间多了,那读书时间就会缩短。这样在执行的时候,孩子也会有心理准备。
3.拍下孩子做事时的照片,简单明了
要做的事情都确定好后,就可以制定了!
可以把孩子要做的每一件事情拍成照片,打印出来贴在日常惯例表上每一项事情的后面,整个惯例表看起来直观明了,再请孩子起个名字增加日常惯例表的趣味性。然后,我们把制作好的日常惯例表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
有的家长可能会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执行,会给孩子许诺,比如你能做到多少天,就会给你什么什么奖励,这是不对的。因为日常惯例表是要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而如果加入了奖励,给孩子的感受是为了得到奖励才去做那些事情。把孩子从完成事情本身的自主感、成就感,转移到对奖励的关注上。而且当奖励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失去动力。
所以不要有物质奖励,但是可以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请孩子说说他的感受,比如“是不是不用妈妈催促了,很开心?”“能快快地上床,多读两本书,有什么感觉?以后我们还这样做好不好?”通过这种孩子自己的成就感,来帮助他执行下去。
当孩子按照日常惯例表执行后,孩子可以从这个固定的流程里找到确定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培养了他们自律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习惯。当然,日常惯例表不能一成不变的,执行一段时间后,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如果有突发事情发生,也要及时调整,灵活处理。
日常惯例只是一种工具,本质上来说,要解决孩子拖拉磨蹭的问题,家长要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去管理孩子的时间。这个帮的过程,是一个激发孩子参与性、自主性和自驱力的过程。一个从遵守时间规则上获得成就感的孩子,上学后才会从按时完成作业中感到快乐,长大后才会从不断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上感到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