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大白话
今日头条第245篇房产原创文章
为您提供不一样的房产资讯解读!

所有的童话基本上都和现实没啥关系!
01
纵观全球,估计也只有中国人愿意通过缩减消费,降低生活质量的方式买房了吧!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房产的占有欲就一直存在,要不也不会有“地主”这一社会阶层。
房产(或者说土地)是资产,是财富的象征,拥有房子的多少,渐渐成为了普通人身份以及成功与否的象征。
网上有一个段子既有趣,又很现实:
一个北京土著,某集团高管,年薪300万,税后到手大约160万左右,两个孩子上贵族学校加上旅游等各项费用每年要100万,其他的生活开销加上雇司机和保姆基本上就不算什么了。
即使这样,他也并不焦虑,因为在十几年前月薪1万多的时候,省吃俭用买了十几套房子。从他的角度看集团年薪近千万的总裁,人到中年打拼到身体都快垮了,感觉活得太累。
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选择,得到了理想中的结果。
就是如此这般楼市造富的童话频频出现,才使得人们源源不断地冲入到购房大潮中,期待自己有朝一日成为童话的主人公。
有一种说法是,人只能赚到认知范围以内的钱,所以,楼市被视为了为数不多甚至是唯一的对认知范围要求很低,但又可以创造财富的地方。
当房价永远上涨已然成为了一个共识的时候,闭着眼睛买房就成为了一种共情的行为。
但再美好的童话,总归会和现实有出入,或者说童话是理想中的现实罢了。
房价想要永远暴涨下去,几乎每个国家都做不到。
买房能不能挣钱,能!
早期敢于进入楼市拼杀的人获得丰厚回报的比例是很大的,但这也是在很多人都不敢的情况下,对勇气的奖励。
从这个角度看,买房致富这件事也是有认知范围的。
而这个认知到了现在,很有可能就是勇于兑现回报。

02
房价多年的暴涨,已经到了无视收入的地步了。
这个傲娇来自于哪里?
从资金的角度来看,来自两个方面:
1、有六个钱包的支持
2、有银行贷款的支持
剩下的就交给预期了。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一个极限,六个钱包也有支撑不住的时候,银行的贷款也会有宕机的情况,房价的涨幅远远超过这两个方面的支撑能力时,楼市的“收入陷阱”就会逐步显现出来了。
大家可以考虑一个问题,就如今的房价收入比来看,普通人想要买房的难度究竟有多大?
以上海为例,很多人都在向上海流入,这也造成了上海房价的暴涨,对于普通人来说,哪怕是在上海这种城市买一个老破小,都相当于住进了豪宅,在亲戚朋友面前倍儿有面子。
根据2019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大约70%的二手房成交总价在300万以内,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也就是说,在上海绝大多数的接盘侠能够承受的房价极限就是300万,超过这个数字就对不起了,搜完六个钱包都不够,首付都凑不起,就没有下一步的贷款环节了。
当然,有很多走极端的人,利用过桥贷款全款购房后,申请经营贷的方式成为有房一族,但这其中的风险也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了。
有一点大家要明白,超过收入承受范围的房价,就算是通过其他途径完成“曲线救国”,那也是时刻面临着崩盘的风险。
为什么央行要求银行端对房贷越来越谨慎了呢?
就是因为这些过度透支未来收入买来的房子,都不是优质资产,即使是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也是如此。
不是优质资产也就罢了,这些面对普通收入群体的房子又卖出了一个“豪宅价”,这就要面临随时崩盘的风险。
一个两个还行,毕竟数量小,就算走法拍渠道卖不出去,处置起来也不会太难。
可是一旦数量过大,对于银行减值的幅度就会是灾难性的。
所以说,央行对于银行业的房贷设限,就意味着楼市实际上已经走入到“收入陷阱”里了。
这里有人会说,上海这样的城市,房子不可能崩盘!
或许不会,但目前最大风险就是来自于收入与房价的严重失衡,这是有极限的,就像拉橡皮筋,不是说橡皮筋有弹性就没有断裂的风险。
如果,越来越多根本承受不起如今房价的人买了房,你说这不是风险吗?
这要怪房价高,还是怪收入低呢?

03
2020年,居民收入和支出增幅创下了近20年来的新低,甚至低于经济遭遇困难,被迫面临转型,启动千万国企工人下岗大潮的1998年。
由于疫情的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在2020年的增幅只有3.5%,差一点就没赶上全年2.5%的消费物价增幅。
而消费支出则萎缩了3.8%,这不光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消费支出萎缩,更是建国以来的首次。
这些都指向了一个点,那就是对于老百姓来说,钱越来越难赚了。
当然这些有很大一部分都可以甩锅给疫情,但这段时间有很多信息都说明,2021年就连以深圳为首的珠三角经济圈的人工收入都出现大幅下降。
究其原因,就是货币在资本端空转造成的制造业大幅萎缩引发的。
中国不缺高科技企业、不缺金融企业,而这些行业的人工收入又处在金字塔的顶端。
但制造业的萎缩这个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因为大量的就业是这里提供的。
资金不进入制造业,反而奔向资产端,在推高房价的同时,也使得大量的普通人收入出现下降。
这一升一降,看似简单,但实则是房地产整个链条断裂的一大隐患。
大家可以想想,目前楼市的主要需求在哪里?
就是置换!
因为刚需越来越少了,刚需少的原因是能上车的基本上都上车了,上不了车的指望也不太大。
但大量的置换需求是要靠这些所谓的刚需接盘的,没有他们的接盘,他们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完成居住阶层的升级。
这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出现裂痕甚至断裂,就意味着楼市的大量需求将会被动压制。
而另一面,任何市场都怕在火热之时突然进入到冷静期,消费的本质就是冲动,买房子也不列外,所以,当房价真正突破收入极限之时,楼市的冲动也就会瞬间哑火了。
@81大白话 感谢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