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晶晶
曾几何时,打工人职场恐惧NO.1,就是微信语音。
打开手机,没有什么比收到老板/领导一段60秒的语音,更让成年人崩溃的。如果有,那就是好几段语音连环轰炸。你一边听一边怀疑人生:为什么语音不能暂停、不能快进,也不能直接划重点?
在一项关于“你喜欢听语音还是打字?”的调查中,超过70%的网友选择了“打字,一听语音就哆嗦”。还有条不成文的职场规则:事关工作的语音,只能上级发给下级,反过来就成了职场大忌。领导、老板们发语音,是百忙之中指导工作;下属发语音,则有工作态度不端正之嫌。
一些职场“小白”,不知道这里面的道道,用语音向顶头上司汇报工作,直接被当成反面教材,在公司会议上被通报批评,一不小心还上了新闻。
正所谓“看君一行字,胜听十条语音。”有人做过实验,读100个字大概需要9秒钟,听100 个字却要22秒。在讲求效率至上的职场,难怪有人搬出鲁迅先生的名言,“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将职场发语音,视作浪费他人生命流量的“抢钱”行为。
除了职场,另一个考验听力的地方就是家庭群。爸妈“爱的语音”,在不少年轻人听来,成了《大话西游》里唐僧神曲“Only You”式的魔音入耳。
早在2016年,媒体就聚焦过60″微信语音轰炸现象。根据当年的微信年度报告,55岁以上微信用户发送的消息中,五分之一是语音消息;21岁以下用户发出的消息中,语音占比为十分之一。
也难怪,不少人将语音消息视为老年人的专利,纷纷表示“我妈就是这样子,每个语音满满的一分钟,甚至1分钟不够说,说不完就中断。”“我妈每条都是语音,都是潮汕话,还不能转文字。”
必须承认,与文字相比,语音沟通的效率不高。有些时候,发个表情包,都比啰嗦几十秒来得有效,更能让对方明晰自己的态度。
看过一位网友吐槽,人类好不容易发明文字,进入了文明时代,你们这些人居然倒退回去用语音?这话显然经不起推敲,身为智慧生物的我们,沟通的终极目的包含了高效,但高效并不是唯一目的。人不是机器,有时候,“爱的唠叨”也会显出奇效。
我经常在给别人发完语音后,重新点开听一遍。爱人发来的情话,父母发来的叮咛,还是家里小朋友发的稚嫩童音,我都会一键收藏。因为这些已经成为声音的记忆,刻上了爱的痕迹。
微信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却也模糊了职场和生活的界限,人际交往被切割成细小维度。微信语音也是如此,声音本身并没有原罪。是否用对了地方,才是判别它是“爱的唠叨”还是“打扰对方的自私”之关键。
一句话,让职场的归职场,让生活的归生活。
分清场景和对象。不论是对客户、上司,还是对同事、下属,都要“口下留情”。条件允许用文字的时候,就少发点语音。多一分体谅他人的共情,多一分尊重他人的自觉。
珍惜父母、爱人、孩子等关系亲密者发来的语音,不要只用“好的、收到”来搪塞,让他们也听听你的声音。在他们耳中,这就是爱的天籁。这种“闻声如面”的沟通时光,也是一种爱的传递与温暖陪伴。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SSOV7oF2efQfjJ)
设计 王璐瑶
责任编辑:甘琼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