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线生活-深圳论坛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2021的楼市是“逢低”入手的时机?炒房客需谨慎

0
回复
210
查看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313

帖子

9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49
发表于 2021-3-5 09: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当到这个时候,人们谈论最多的都是明年的房屋交易市场的走势,有看涨的有看跌的,还有各路专家支招,说时候谁也看不好,买房屋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大事,今天小编就所知道我的帮您分析分析,看看明年是不是该入手了。
起起落落的市场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从来不乏专家、学者看空房屋地产业,但事实却是房屋中间虽然有过曲折、经历过不同的阶段,但房屋价格却从未跌过。 公开数据也显示,过去20年时间,全国商品房均价上涨了4倍,甚至不乏一些城市上涨超过10倍、20倍,今天要说的就是 普涨时代已经过去,局部房屋开始面临过剩在过往的20多年里,房企有过好几次低谷,比如2003年、2008年、2014年这样的大低谷,以及像2004年、2010年、2012年、2015年这样的小低谷。但无一例外,最多1年的时间,房企又恢复生龙活虎,房屋价格角度看,虽然也有起起伏伏,但总体上房屋依然是呈现向上发展的姿态, 也正因如此,很多无房屋人选择买房屋上车,并为此感到庆幸,很多有房屋人,在尝过甜头之后,坚信买房屋是最佳的“投资”选择。




供大于求处于饱和
但不客气讲,不了解原因的买或者不买,都是在碰运气而已,真实的原因在于,买房屋,只是顺应趋势;不买房屋,是违背趋势的,风口来了,猪也能飞,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有萌芽期、有快速成长期,就必定存在瓶颈期、衰退期,何况,房屋只是一个用以居住的商品,具有特定的功能属性与特定的需求量,数量饱和了,自然就衰退了, 根据今年住建部发布的数据,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39.8平米,达到了初级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则显示,我国城镇家庭居住拥有率已经达到96%,无房屋家庭只剩下4%。 虽然统计口径存在误差(老家有房,工作地无房),但96%这个数字足以表明大部分人真的不缺房屋,包括今年开始的各地二手房挂牌量激增、法拍房数量激增,包括各地还在加大商品住宅供应量和保障房的供应量,这些足以说明市场不太缺房屋。




房价的涨跌主要看人口
既然总体不缺,普涨自然就失去了动力, 2021年楼市分化更加凸显 今年以来,大众对楼市最直观的感受之一就是,冷热非常不均匀。其中不乏有知名的二线、三线城市。河北廊坊,距离17年房价最高点时跌去46.9%;山东青岛,距离18年房价最高点时跌去22.8%,天津、石家庄、济南、海口等跌幅也榜上有名,另一端,东莞、深圳、杭州等城市,房屋价格同比涨幅则超过两位数,显示出超强的后劲。 这样的房屋市场分化现象,显然更能说明房屋市场普涨时代已经过去。还是拿哈市举例。17-19年连续三年,当地房价上升迅猛,哈西、群力等板块价格从不到1万快速来到接近2万,什么原因呢?18年整年,当地供地数量大幅降低,市场土地供应断档,在售房源价格飙升。




高层对“泡沫”越来越重视
为何今年又开始救市了呢? 因为产业结构+气候的原因,当地人口始终处于流失状态。没有足够需求托起的房屋市场,长久不了, 我想,这个案例足以说明房屋价格的底层逻辑,也足以揭示为何房屋市场从今年开始分化更加明显,并会继续延伸到2021年,高层对房企泡沫越来越重视 从7月份以来,20多个城市发布调控升级政策,央行出台“三道红线”房企有息负债融资上限政策,银保监会彻查违规资金来源,5000家P2P数量归零,房住不炒纳入十四五规划。 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两次谈到“时刻紧绷房地产市场调控这根弦”,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两次发文称“房地产泡沫是最大灰犀牛”,新华社称房地产调控需要采取“硬核措施”,诸如此类对房企的“批示”,太多太多,其实聪明人早已发觉,但也许有些人不为所动,那就来个直接的,“当收益率超过6%要打问号,超过8%代表危险,超过10%要有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这是郭树清提醒防范非法集资的话,但难道房价就允许超出吗? 所以,一个“画地为牢”的圈早已写好,要求就是不允许蹦到外面,还不明白吗?




综上所述,如果是刚需人群,买房屋是为了住的,不是为了炒作的,该买就买,要是炒作的投机客还请斟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免费联系电话

400-8855-271

客服QQ:2524604571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日8:00-23:30

关注我们
  • 关注官方微信

  • 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