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每日热点 精选精辟观点
1、职场不能只收割“青春红利”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春节过后,招聘就业市场暖流涌动,但不少企业招聘都要求“年龄限35岁以下”,有的甚至提出“员工90化”。当下,不少用人单位仍然热衷于收割“青春红利”,靠青壮年人力资源参与同质化、低水平市场经营竞争。这种状况,导致“35岁+”与“40岁、50岁阶段”人群一道成为“就业困难人群”,面临失业、家庭收入下滑等困境。
点评:从市场经济的趋利原则出发,给求职者设定35岁的职业线,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从完善公共管理和保障民生福祉的角度看,用人单位设定“年龄限35岁以下”的门槛,既不合法也不合乎情理。这种收割“青春红利”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年龄歧视,和学历歧视一样,是市场选择下的纯粹功利主义。(张敬伟 | 北京青年报)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SLOViUwCfp3mSM)
2、全职太太离婚获家务补偿不该只关注“值不值”
近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首次适用民法典新规定,审结了一起离婚家务补偿案件。案件中,全职太太王某在离婚诉讼中称,因婚姻期间承担大部分家务,故提出家务补偿要求。最终,法院判决其与丈夫陈某离婚,同时判决陈某给付王某家务补偿款5万元,这也是我国首例认定的“家务劳动补偿”。该案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5万元的补偿太少,甚至感叹道,“在北京,找个保姆一年都不止5万元”。
点评:将家务劳动补偿与“保姆”“保洁”等家政服务挂钩进行计算和比较,表面上是为女性争取更大的权益,实际上也是在弱化全职太太作为妻子、母亲等角色的更多心力付出。在承认家务劳动价值、认定家务劳动补偿的基础上,如何依据不同的家庭情况,设立科学合理的判定标准,是下一步完善的方向。(何小凡 | 中国青年报)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SPw7pBK8gHH8KH)
3、让环保理念融入生活细节
在比利时,不少超市正在推广“自带容器”的散装销售模式。消费者可以带上自家玻璃瓶或者保鲜盒,购买散装啤酒、粮食或香料,超市则贴心配上生动的宣传画指导人们如何称重,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在结算时减去容器的重量。在集市上,也有越来越多的顾客自带购物篮,以减少一次性塑料和纸质包装的使用。
点评:我们生活的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完善法规体系、企业遵守环境标准,更需要普通人“从身边做起”,践行环保理念。将环保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将环保理念融入生活细节,有望成为未来生活的新潮流。(牛瑞飞 | 人民日报)
整理: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胡俊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原文有删节)
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莫伟浓
编辑: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刘冉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