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相亲大军越来越庞大,当年那群“望子成龙”的父母,如今又开始“望子成婚”。在间隔近百年后,父母重新成为子女相亲中的主角;但这一次,主角不好当。
最近每天晚上,朱芬都会准时收看湖南卫视的新剧《咱们结婚吧》,还不忘叫上女儿:“黎黎,快看看,这老让父母揪心的闺女像不像你?那个整天到处求人给介绍对象的事儿妈是不是我?”
刘月黎想争辩两句,又感觉确实输理。刚过完30岁生日的她,越来越相信“女人的市场,从25岁开始走下坡路”。二十六七岁时还能挣扎挣扎,现在只能妥协。
如果不谈婚事,刘月黎绝对是母亲的骄傲。24岁名牌大学硕士毕业,进了一家外资企业,短短两年就爬上人力资源部经理的位置。但兴许是面试了太多的人,眼力见越来越高。26岁踢掉没有北京户口且不上进的前男友后,再没半点动静。儿女的婚事,父母的心事,朱芬夫妇成了女儿的专业红娘。
起初,他们只是托周围的亲戚朋友介绍。谈成后,便带女儿和对方及家长见面,稍微熟悉点,朱芬就邀上对方家长出去逛逛,给两个小年轻相处时间。这知根知底的相亲,竟一次都没成,原因和要求一样多:没有眼缘、工作太忙、生活圈子不同、对方条件不够好……
亲友从最开始争先恐后地介绍对象,到后来直接充耳不闻。邻居老曹又介绍她去北京的各大公园“摆摊”,他也有个这样的“倒霉孩子”,都摆了好几年的摊还没帮她相上。
老曹口里的“摆摊”就是“父母相亲会”。中山公园的“父母相亲会”已经有6年多的历史,从最初几十人、几百人,到现在的上千人、上万人。
在这里,孩子的年龄、身高、学历、工作、月薪、房产和户口变成了一张“小广告”,在广告栏里“待售”。父母们都建立了自己的“摊位”,将孩子的信息写在纸板上,铺在地上,或夹在树枝上。白纸黑字,稍微讲究点的会打印出来,用塑料文件夹装好,像求职简历一般。
相亲会上的父母形形色色,朱芬遇到过一些刚落户不久的“新北京人”,孩子有女朋友,但父母“不是很满意”,想另找“门当户对”的结婚对象。她曾无意间听到两位家长的对话。双方似乎都对子女感到满意,临别时,女方家长问男方:“你这时回去,开车很堵吧?”“走高速开车回去就1个小时。”“那你回去晚了,小区好停车吗?”“我们是高档小区,车太多,就是车位少。”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其实都是摸家底的“隐语”,句句犹如谍战剧台词。
“摆摊”3年多来,朱芬搜集了近千条有效满意的信息,帮女儿安排了数十次相亲,目前仍一次没成。“都不肯吃亏,男的也想占便宜,女的也这么想,就没法谈了。”她难免沮丧,建议女儿参加《非诚勿扰》等电视相亲,但又觉得“电视上的征友节目太不好,炒作味道重”。又在网上找信息,可“见不到人,更不放心”。还帮女儿报名参加过一些单位组织举办的相亲会,这些相亲会都需要交活动费,最后效果如何对方却不管。参加过几次,女儿也就不再去了。
“还是我们帮忙继续‘摆摊’吧。”朱芬和老伴达成共识。20年前,他们也是通过父母帮忙相亲认识的,不也幸福着走过了半辈子么。只是朱芬不懂,当时她极力想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向往自由恋爱,怎么到了女儿这里,又回归到包办婚姻了呢?
微广播喀什文化风情展开幕,现场火爆,全国表彰吉水这个地方获ldquo国92岁母亲去世,囤下斤粮食给智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