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在注视着深邃,深邃也在注视着你!
我忘记是在什么地方读到的这句话,但在2020年年底回顾在人类历史上注定将被后人不断提及的这一年时,第一时间闪现在我脑海中的就是这句话。这句话如果再应景一点,那就是:人类注视着新冠病毒,新冠病毒也在注视着人类。
据考证,病毒的历史几乎和地球的历史一样长。从地球上有细胞开始,病毒就诞生了,时间大概在35亿年前。这意味着,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作为这个星球上的主人已经存在了35亿年。这也意味着,人类的历史,事实上就是和病毒斗争的历史,无论是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类》,还是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中都有精彩的描述。
笔者也发现,在推动人类经济的各种因素中,病毒的作用确实被低估了。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大疫情,似乎都会引发人类历史和人类经济的颠覆性变化,这一次似乎也不例外。每一次大疫情之后,一些新的产业总会在疫情之后破茧而出,并因此改变人类经济的进程。这次新冠疫情,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带来的冲击可谓前所未有,人类经济活动第一次出现全球性的大停摆。然而,如同过去的每一次大疫情,这无疑也是催生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方式巨变的力量。
这次新冠疫情,其杀伤力在人类历史上不算最严重的,但一定是最具“全球性的”。
人类的全球化走到今天,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事件像新冠这样让人类真正实现了“全球化”。
2020年,整个地球上185个国家和地区从年初到现在都在忙一件事,就是抗击新冠疫情。从没有想到新冠的传染力如此之强,到没有想到人类的医学技术面对新冠仍然如此禁不住考验。新冠正式“跨年”,也意味着,这场斗争仍然没有结束,所谓的“后疫情时代”还需要继续等待。
疫情其实也是对人类各种治理模式的一次测验和打分。弗兰克·菲雷迪是全球研究“恐惧”领域最杰出的专家之一,他在其著作《恐惧》中认为,“恐惧”是这个世纪全球最值得研究的公共话题。恐惧正在全方位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运转。对疾病,对恐怖分子,对飞机失事等的恐惧在人类生活中已经成为常态,如何正确评估恐惧,正确的应对恐惧事件已经成为国家治理和经济政策、财富规划的重要部分。
面对新冠这样的冲击,我们看到,以集体主义价值和协同精神著称的东亚,特别是中国,面对这场疫情交出了一份堪称优秀的答卷,而以个人主义为先的欧美,疫情的应对惨不忍睹,美国感染的人数超过了2100万,死亡人数超过了36万,已经超过了美国在二战中阵亡的人数,这个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有很多人总是想当然的认为,对病毒这样的突发公共事件,欧美似乎应该比我们处理的好,但事实恰好相反。
尽管中国总体上已经控制住了疫情,但:
一、在全球疫情仍然肆虐的情况下,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防控疫情输入和蔓延仍然是当前公共政策最重要的大事;
二、包括北京、辽宁等地在年底疫情反复的情况必须高度重视,切不可麻痹大意。英国出现的变异病毒再次告诉人类,这场斗争暂时还没有结束;
三、政府也好、企业也好,一定要以这场疫情为契机,在公共治理和公司管理等方面要么打补丁,要么彻底改变。
这次北京疫情出现反复,让公众印象最深刻的是出现在“流调”中的几个感染者令人心酸的职场生态。人到中年,每天往返四五个小时去上班,下班后还要去快递公司做兼职,周末还要陪孩子去早培,而剩下不多的时间还要复习考研。这和这次成都出现疫情后感染者要么在美甲店,要么在火锅店,要么在K歌的悠闲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最真实的“北京折叠”啊。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人类科技到今天这么发达的程度,中年职场人的人生依然让人如此心酸,科技为什么没有给他们的城市生活和职场生活给予足够的温度!科技本来应该缓解内卷而不是加速内卷。
疫情之下,过去的一年,我一直在寻找让职场人感受到城市和职场温度的变化。让我影响最深刻的有两个变化:
一是孩子上课的方式。一夜之间,网上授课和听课成了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方式,其中不乏几十万人直播的大课。笔者今年做了几场经济大课的直播,最多的参与人数超过了300万人。我认为,这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
第二是工作和开会的方式。很多过去必须在现场开的会,大家突然发现,通过视频的方式居然效果更好。就工作的方式而言,也不必必须奔波四五个小时在路上,而是在家里也可以协作完成过去必须在办公室完成的工作。
我强烈的感受到,这是人类传播知识和工作模式要发生巨变的再明显不过的信号。人类的工作模式和传播知识的模式正在剧变的前夜。
人类知识的传播方式确实太古老了!从孔子杏坛讲学开始到今天,授课模式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为什么必须一起在教室上课才是传播知识的主流方式?现代的互联网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知识传播的分散!一个人可以在任何地点获得任何人的知识传播,这才是符合当下知识传播的正常生态。而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集中办公的古老模式则更是罔顾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
人为什么必须集中办公?开会为什么必须面对面,是什么思维把人类的工作模式禁锢了200多年?工作的核心不在于人在一起,而在于如何协作,凡是有利于协作的方式都应该允许。人类完全可以实现团队在不同区域不同场合的分布协作办公模式,这是未来办公的精髓。
如果说这场疫情真的如同弗里德曼所言把人类历史分成“公元前”和“公元后”的话,这种历史分期最主要体现在知识传播方式和职场工作模式的颠覆性变化。新冠告诉大家,传授知识未必一定要去学校!完成工作也未必非要集中在一起办公。正因为如此,在今年疫情之下的财富风口中,线上授课设备和办公设备是大家最为看好的产业风口。以办公设备为例,全球的很多科技巨头都在竞相推出自己的产品。
但是,我认为,代表这个产业未来的最好产品一定会出现在中国,因为,最好的应用场景在中国,中国很多高科技公司对于“巨变”的应对似乎远高于其国际同行。笔者今年在疫情中去考察过好几年有代表性的企业这方面的产品。可谓各有千秋,但笔者最推崇的是华为设计的办公宝这个产品。
华为办公宝外观设计简约,将屏幕、投影、音箱、AI摄像头、拾音器等设备一体集成,只需一根电源线即可部署。此外,笔者特别喜欢的功能就是远程双向协作这个设计,可以让本人在三亚跟北京上海的同事一起协作完成材料审阅评审,远程办公变得如同面对面办公,既能一起动口,也能一起动手。
回到疫情中北京职场人的不易和心酸,科技,其实是可以让城市和职场更有温度,减少折叠和内卷的。笔者很认同华为最近的一个创意,就是,在今年职场人如此不易的情况下,应该重回人文关怀,通过科技减少职场人的奔波。科技完全可以让团队的协议更好,更有温度,更容易。如果把办公宝作为一个团队的“年终奖”,这对于提升团队的协作,提升职场的温度和凝聚力,都无疑是当下最应景的选择。而且,笔者相信,这场疫情对工作模式的改变,将会是永久性的。疫情结束,一个团队对前沿的办公设备的需求不会停止。
如果人人都能享有平等且高质量的接入方式,世界将会更美好。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也一再昭示,每一次大危机,都在为下一次经济和财富的跃迁酝酿着巨大的创新动力。人类社会每一次像传染病这样的危机,一定会带来财富和产业的洗牌。总有一些行业会得益,同时,也总有一些行业会衰落,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
上一次爆发于中国的非典,催生了中国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并让中国的网购一举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这一次疫情,笔者相信最大的改变,就是人类知识传播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彻底改变。职场中的心酸和奔波不应该继续,科技应该让北京不再折叠,职场不再内卷,否则,科技应该感到耻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