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肖锋
“我会打好呢(这)份工!”前香港特首曾有此言。13年后,2020年,这“打工人”一词竟成年度流行语。
“不拼爹,不拼娘,不拼工作,我们打工人只拼命。”突然,一夜之间,管你什么高管、码农、前台,大家都变成了“打工人”。打工人,即打工仔,为现在众多上班族的自称。
《人物》杂志曾刻画的00后打工者画像为“提桶者”,人生就装在一个桶里,为了便于迁徙,桶里有维持生活最低限度的衣物和用品,工资到手,或是一旦觉得太累太苦,可能就会提桶跑路。从一个厂区提桶跑路,迁徙到另一个厂区,又或者,旺季而来,淡季而去。他们的目的,是挣到足够的钱,以后再也不用来这个地方,但对其中绝大部分人来说,每年9月的旺季一到,他们还是会重新回来。
“提桶者”,00后打工人画像。这背后是中国制造模式的转型——年轻一代工厂工人不再能忍受单调乏味的传统中国制造模式。而在办公室,“提桶者”对应称谓是“社畜”,一个来自日本职场人的自嘲称呼。
到了2020年,“打工人”这个称呼闪亮登场了。打工人成为继社畜、打工仔之后,展示当代年轻人在社会奋斗、努力工作的新词汇。这个梗爆火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象征新一代职场人开始打起精神,面向现实。
从打工仔到打工人,从奋斗到佛系,从前浪到后浪,其实指向的都是工薪族。只是不同时代不同称谓背后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情绪。年轻人都喜好自嘲,例如之前火起来的“社畜”“搬砖人”等,但自嘲得自嘲得有水平、有气度。据分析,“打工人”这个称呼在平凡中透露着追求,在屈辱里努力表现出倔强。虽然没钱、仍然有着不卑不亢的礼节。因此“打工人”这个词迅速得到了各位网友的认可,成为新时代的社会建设者的称号。
既不想工作,又害怕失去工作,或许这是职场的常态,但假如你还能够乐在其中,境界和气度就自然不同了。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95后呢?
打工人都是“后浪”。今年五四,一支名为《后浪》的B站演讲视频在互联网走红。这段“前浪”中年致“后浪”青年的献礼,一时间制造了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分化:一半感动、追捧,另一半质疑、批驳。演讲中一句“你们拥有了我们这代人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尤其受到贬斥。去年,马云说过一段充满争议的话,他认为在阿里“996”是一种“福报”,因为同样辛苦,在阿里能够挣到更多钱。某种程度上马云说的其实是大实话。尤其是对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有一个地方能够“996”,就算是好运气了。所以,“选择的权利”只属于那些制定和掌握规则的人。
你可以理解,自嘲就是一种反抗方式。年轻一代的自嘲, “不管什么后浪,都会成为社畜。”“社畜”一次来自日语,是在职场上辛苦打拼年轻人的自嘲:在公司很顺从地工作,被公司当作牲畜一样压榨。不管“996”是否是一种“福报”,年轻人的反抗是必然的。反抗就是一种社会进步。
2020年,80年出生的人,已经到了40岁的“不惑”之年,作为新势力的90后,最大的已经“而立”,即便是00后,也到了20岁这个公认的“成年”阶段了。所幸,社会总是进步的,一代更比一代强,新的力量不断崛起,而老一代人则退出历史舞台,带着他们那套社会规则。
好吧,就让年轻一代一边自嘲,一边砥砺前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