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打工不狠,明天地位不稳”
“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
继“搬砖”、“社畜”、“奋斗逼”之后,“打工人”一词火遍全国。知乎高赞回答中,对于“打工人”现象的解释是“年轻人对自己的阶级属性不再抱有幻想,本质是一种当代年轻人的自嘲”。
按照它的逻辑,这个世界上已经划分出了两类人,一种是打工人,另外一种就是打工人想成为却成为不了的人。
原来大家只是单纯调侃,算是劳动者之间的共同语言。无论你来自什么行业,无论你的职级、薪酬有多高。只要你是以劳动换取报酬的工作者,都可以自称是“打工人”。
但是随着大家对它的频繁使用,“打工人”逐渐变味了。
很多人利用这种广泛的群体共鸣,不停地带节奏。反复渲染着“打工人”群体对公司的抵抗情绪。就好像公司和员工之间天生就有着深仇大恨。你只要工作就是被剥削,摸鱼反而成了抵抗剥削的武器。对职场中消极的工作态度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好像什么场景都能套进去用,而且隐隐有一种天生“正确”的立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正确”这个词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有所警惕了。
这就好比我抽烟烫头喝酒但我是个好女孩,笔者嗅出了一丝不对劲的味道,这也是本文想要跟大家探讨的问题:“打工人”“团结”的背后,到底是谁在受益?谁在受伤?
“打工人”这个群体有多大?根据中国政府披露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就业人员达到7.7亿。
剖开这个没有温度的数据,是一个个单独的“打工”的人。列夫·托尔斯泰写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就算说财富自由的人都是相似的,那么天下“打工人”它能一样吗?
笔者觉得所谓的“打工人”群体,可以分成三类:
快乐的打工人
痛苦的打工人
伪打工人
第一类称之为“快乐的打工人”。这个群体在职场中比较认同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走的是正向的循环。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在职场和生活中的幸福感都比较高。
第二类叫“痛苦的打工人”,这些人我愿称之为“真·打工人”。他们不热爱自己的工作,或者缺乏获得感,被负面情绪笼罩着。“打工”是因为不得不“打工”,房贷车贷、老婆孩子热炕头都需要工作来维持。
第三类,笔者称之为“伪打工人”。也就是说这帮人根本不算是一名合格的职场人。不客气地说就是寄生在公司,不想好好工作,整天混日子的人。相信几乎每个人都会碰上几个这样的同事。
“打工人”这么一“团结”,对于“伪打工人”来说是一道完美的屏障,他们,才是这场乱象背后的超级赢家。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乌合之众》。在这本书里谈到了群体意识如何取代个体思考。他认为群众意识有“趋同一致律”,在特定事件的群众集结、情感亢奋昂扬的场面中,个人思想感情必定会遭到弱化乃至泯灭,会不自觉地加入到集体意识中去。一旦融入群体,个人就会被感性所支配,被群体所裹挟,意识趋于群众的平均水平。当群体行为发生时,其中的个人会卸去责任感,有一种冲破压抑、胆大包天、法不责众的快感。
部分职场人发现自己被贴上了“打工人”的标签,就会在不自觉中被这个群体裹挟,个体的意识和认知会在群体中泯灭,你甚至会不自觉地阉割掉你自己的观点,在潜意识里要求自己的观点和别人一致,因为加入了这个群体就相当于给自己找了一个“依靠”。你就会不自觉按照别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
对于“快乐的打工人”来说,他们在“打工人”这个群体中往往会迷茫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会被划为“工贼”、“奋斗婊”,被认为是群体中的叛徒,得不到身份认同。
对于“痛苦的打工人”来说,他们本身就处于一个对未来迷茫的状态,一旦被归为这个群体,就会被负面情绪冲昏头脑,被彻底堵上了通往“快乐”的通道。
“伪打工人”呢?“打工人”在打工,他们在摸鱼;“打工人”学摸鱼,他们在摸鱼;大家和公司一起完蛋,他们换个公司继续摸鱼。
最后终于看起来大家都一样了,但其实付出和回报完全不一致。最可怕的是,大家都摸鱼、带薪拉屎,对企业没有收益,对社会没有贡献,回过头来热炕头又少了两块砖。这时候“打工人”会快乐吗?反正“伪打工人”挺快乐的,因为他们的快乐从来就在于不工作。
所以说“打工人”的悲欢并不能相通。
包括那些即将踏入职场的年轻人,明明一天都没工作过,就被灌输了满脑子的黑暗职场传说,你跟他说“努力”、“奋斗”,他张口就来“pua”、“996”。完全不讲武德,带着敌意进入职场的他们,又怎么能够不觉得自己被针对呢?“打工人”们的自嘲,最后却在伤害年轻人对于未来的期待和自信。
虽然“伪打工人”是毒瘤,但是“打工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为什么那么痛苦呢?
市场经济之下,职工和企业都是双向选择的,如果说觉得自己在“打工”,那么无非是两个问题:
投入和产出不对等,你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得的待遇;
生活所迫你选择了这个工作,你根本不想干它。
前者换个公司就可以解决了,当然笔者建议还是要经过冷静分析;后者……觉得委屈的是老板,他只是想招个人来工作,并没有做错什么。职场中那些不健康的现象是应该坚决抵制的,那些恶意画饼又克扣员工工资的老板就是应该被一巴掌拍死,这个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但也不能说每一家公司都是这样。
而回头看我们的一些案例,有人吐槽互联网公司工作量大,加班多,自己被资本家剥削了,但是却闭口不谈这个行业的薪资比其他行业要高出多少。
字节跳动28岁程序员财务自由,王者荣耀团队年终奖励100个月的薪资……在过去十年,IT行业成了造富发动机,无数“打工人”靠勤奋刻苦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无数小镇青年靠努力工作让自己在大城市安家落户,让自己的后代享受大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
他们这帮人通过打工,让个体的力量充分彰显,靠努力和才华实现了阶级跨越。
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而眼下靠工资积累财富其实是一种风险最低的方式,创过业的小伙伴应该能体会我说的这些。
笔者也不是替“资本家”说话,只是觉得看问题要理性全面。
如果“打工”真就一无是处了,它为什么没被淘汰呢?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由着一腔热血,化成什么账号的流量。
如果觉得报酬不合理,不匹配自己的工作能力,可以要求涨薪或者更换工作。不是马上,但总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觉得太辛苦,你可以找一份不那么辛苦的工作,或者摸鱼、混日子,总归是解决了自己的诉求。公司和员工之间本身就是一种各取所需、相互选择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