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论你承不承认,房地产已然复苏。
先讲几个数据:
1、4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房环比上涨的城市,高达50个;
2、5月份,高溢价地块增多,比如成都、北京、佛山,土地拍卖溢价率,创下了31%-75%不等;
3、五一期间,全国12城新房成交量大涨77%;
4、5月份,链家重点18城二手房成交量接近去年峰值;
......
不论从成交数据,亦或是两会对楼市的“淡化”,都向我们释放了一个信号,经济的刺激需要房地产的带动。
即便如此,依旧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持之以恒的唱空楼市。我仔细研究了这群人的心理,他们对房价的焦虑不是因为房价贵,而是因为没能享受到房价上涨的红利!
所以他们认定房价该跌,更有甚者索性提出“不买房,要卖房”的言论。
显然,这类人没搞清楚房价的核心作用。
1
不要管房价贵不贵,先想一下我国最大的货币蓄水池是啥,房地产。这么些年超发的货币去哪儿了,心里要有数。
这里面所有的参与者都在玩一个财富的游戏,这个游戏本身在不停的创造货币和财富,游戏是不能停下来的,只能一直向前。
楼市上赚到的钱,大部分是金融的钱,通胀的钱。房价不断上涨,呈现赚钱效应,使得百姓的闲钱不断流入房市,以免冲击外汇和物价。
那么通胀会停下来吗?不会,起码现在不会。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通胀,那些家财丰厚的人,可能一辈子都花不完手里的钱,他们便会停止生产,光吃老本。
但是有了通胀,无论你多有钱,你都必须像一台机器一样运转起来,绞尽脑汁的创造价值,不断搞钱,从而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复兴。
那未来楼市会怎么样?
一飞冲天?不会。趴着不动?也不会。
切记,房住不炒,绝不意味着房价不涨甚至跌跌不休。
2
从目前来看,城市的聚集度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是潜力所在。永远记住房地产的本质是一个国家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城市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趋势不改,投资买房赚钱的机会就不变。
楼市短期涨跌固然无法预测,但是未来大城市房价持续上涨却是大概率事件。
从近几年各地表现来看,横盘大部分城市房价的走势,让很多人误以为房价到顶了。
长期看,横盘是个大好事,横盘是房价夯实的过程。
每次房价大涨后,就会用时间来换空间,等等经济的增长,等等人民的储蓄,等等房价的夯实……等调控放松时,有钱了,购买力会再次大量释放。
横盘另个作用是降低风险,横盘回调会让整个市场有所缓和,更有韧性。
横盘短期最难磨的是已购房的,在过往楼市上涨的周期中,很多人加满了杠杆,想要通过投资实现成倍的资产增长。
有些人抓住机遇成功上了岸,而有些人却买在了高点,被当下的横盘卡住了脖子,还房贷如同紧绷的弦,在不断周转资金中,恐慌于手上的现金流还能维持多久?
3
每次听到因为失业、意外、破产、生病、去世等等断供或卖房的消息,我都无比心痛和感慨,在此强调,赚钱体系中最重要的不是赚钱技巧,而是如何防范风险。
买房能赚钱的第一要义:资金量的充足性和连续性。只有保证连续不断且充足的资金,熬过了横盘期,握在手中的房产才有可能挣钱。
否则现金流弹药不足,就很可能倒在大涨前夕。
这里分享一个朋友的经历。
朋友学别人炒房,三年前在上海拿下一套400万的房子,每月透支信用卡、DYD,通过各种空档接龙加仓到股市和房产中。用另一套房抵押,付了首付一百五十万,月供一万五。预期房子每年涨10%左右,房租每年涨5%。房子出租每个月租金五千,折算下来月供只要一万。
先搞下信用卡,然后拿下房贷,然后信用贷装修贷并驾齐驱。所有的贷款无缝链接,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实话说,技术是有的,结果也如预期发展,但人算不如天算。
去年他被诊断出胃癌,在第五次化疗后被移进重症监护室。住院80多天,自费近60万,最好靶向药T-DM1要去香港买,一支两万多。
进了ICU,那点存款根本不够用。手上根本没有足够的现金,股票全抛也不够,最后只能把房子卖了,但却是实打实的割肉。
得知这件事,我感触颇深,我们毫不在意的生活风险可能比市场环境危险多了。
一旦不幸患病,大部分人的收入,根本无法承受一场大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关机构统计过,人一辈子患重大疾病的概率超过70%。
就拿癌症为例,现在的人相比于30年前,各种癌症发病率翻高了一倍甚至更高。癌症的治疗包括检查、住院、手术、化疗等多项加起来就得高达几十万。
扪心自问,你的房子是好资产吗?你的现金流能否支持守住财富?风险真的来的那一刻,除了房子和贷款,你还有足够抵御的能力吗?
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财富自由的前提有两个:一是你要有足够的财富,二是拥有驾驭这些财富的能力。
想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世界里长时间守住财富,要靠真正的持续清醒,而那些没有风险控制的资产配置系统深刻认知,只能是做财富短暂的保管者。
今天很认真的劝大家:一定要做好托底的最基础保障,避免现金流变为负数。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容易解决,通过金融工具把风险转嫁出去,比如保险。
一直以来,我都劝大家一定要尽早配置好保险。跟大家分析风险,提醒做好风险控制,给大家分析保险的作用。
在一众偏见中,能正确认识保险这一金融工具,你已经领先于许多人。
来源:柯谈地产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