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线生活-深圳论坛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领导不安排,我就没事干|不克服“内卷化效应”,职场想开挂?难

32
回复
1041
查看
[复制链接]

324

主题

324

帖子

98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82
发表于 2020-5-5 20: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不具备自动自发精神驱动自己不断前进的人,永远只会在原地踏步,即使再有前途的工作,也不会做得精彩......”——杰克.韦尔奇


小张和小王是同一年来到我们公司工作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同样的起点,类似的工作,几年之后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张成为了公司的骨干,受到老板的器重。而小王却在最近的一次裁员名单中赫然在列。

这是为什么?

小张自从来到公司后,总是能主动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有的时候领导还没有安排,他就事先想到了应该做什么事、怎么努力去把事情做好;而小王恰恰相反,只要是领导没有安排工作给他,他就没有事干,整天碌碌无为,最终自然难逃被淘汰的结局。


这就正如许鸿琴在《自动自发》书中所说的:“虽然身处同一职场环境,甚至是从事同一工种、同一岗位,经历同样的职场历练,但不同的人最终在能力、素质、业绩甚至薪酬等方面的收获上,却存在着天壤之别。职场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那些工作数年却依旧平淡无奇、庸碌无为的员工,永远不会受到重视。企业所倚重的,是自动自发型员工。”


其实,象小王这样的行为现象,在职场中并不在少数。

公司里总有一些人经常闲着无事可干,当你询问原因时,他会说:“安排的事情做完了,没事啦。”在他们认为,只要完成领导安排的事情就万事大吉,如果领导没有安排工作,那么我就没事可做。

心理学上将这种被动地而不是自动自发工作的职场现象,称之为“内卷化效应”。

那么,今天我们就针对职场中普遍存在的“内卷化效应”现象,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首先,从一则故事来解析职场“内卷化效应”的种种表现;

其次,职场中为什么会出现“内卷化效应”现象;

最后,如何克服“内卷化效应”,做到自动自发工作。



01 一则故事透视出职场“内卷化效应”的种种表现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则故事:

一个农场主在他的粮仓里放了老鼠夹子,老鼠发现后去告诉母鸡。母鸡看了看老鼠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你的事,自己小心吧。”说完走了。

老鼠又去告诉猪,猪同样淡淡地说:“这是你的事,还是自己小心为好。”

老鼠不得已又跑去告诉老黄牛,老黄牛说:“你见过老鼠夹子能夹死一头牛的吗?”

后来,老鼠夹子夹到了一条毒蛇。

晚上,女主人到粮仓里取粮食时,被这条毒蛇咬了一口,并住进了医院。

男主人为了给女主人补身体,把母鸡杀了。

女主人出院后,亲戚都来看望,男主人把猪宰了招待客人。

为了给女主人看病欠了不少钱,没办法男主人只有把老黄牛卖给了屠宰场。


这则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团队里,都应该主动作为,而不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安于现状,听天有命,否则只会害人害己。

故事中的母鸡也好、猪也好,或者是老黄牛,如果能及早采取行动,主动作为,而不是听之任之,也不至于落得个如此结局。

这则故事实际上折射出的就是职场中的“内卷化效应”现象。

美国人文学家利福德.盖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了“内卷化效应”,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内卷化效应”反映在职场上,具体的表现主要有:

1、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在风靡全球的畅销书《气场》中,瑞恩就是一个让自己的工作陷入“内卷化效应”的人。

瑞恩在一家小型牛奶工厂工作了10年,而依旧是拿着最低薪水的普通挤奶工,日复一日地每天对付着几十头奶牛。在这10年中,瑞恩很少认真地思考过诸如“我需要什么和我应该怎么改变现状”之类的问题,而是轻率而低效地对待工作,已经习惯于每天按部就班地重复着现有的工作,原地踏步,从没想过要去改变眼前的状况。

职场中一旦陷入安于现状的被动状态,职业发展就如同车入泥潭,裹足不前,既没有突破式的增长,也没有渐进式的积累,无谓地耗费着有限的资源,浪费着宝贵的职业生涯,会让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2、工作被动应付,缺乏自动自发的意识。

IBM公司创始人托马斯.约翰.奥森说过:“有两种人永远无法超越别人,一种人是只做别人交代的工作,另一种人是做不好别人交代的工作。总之,他们会成为第一个被裁员的人,或是在同一个单调而卑微的工作岗位上耗费终生的精力。”

工作不是一种简单的交易,听命行事只会是失去竞争优势。具有自动自发意识的人,往往能够预知自己该做些什么,然后马上行动,而不是一味地等待老板的安排。

被动地应付工作,实质是对工作缺乏足够的热情和责任感。

3、在工作面前习惯于为自己找借口。

“不找任何借口,只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作为一名公司员工,工作就意味着履行责任,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问题,完成好工作。当有些人习惯于在工作面前寻找借口时,并不是因为不会做,也不是因为做不好,是因为其自身的惰性,大多数时候不愿去努力并且用心地解决问题。

寻找借口的本质是为了逃避问题。“这项工作本来可以完成的,后来发生某件事情了。”“这件事与我没有关系。”习惯于为工作找借口的人,经常会产生很多消极的情绪,缺乏自动自发的态度,最终导致自己在工作中一事无成。

而真正懂得把握机会的人,是绝对不会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任何一个借口上的,他们会时刻记住眼下需要做的事情,明确自己的责任。



02职场中为什么会出现“内卷化效应”现象?



在哈伯德《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中,作者提出:“那些不能胜任、没有敬业精神的人,被摒弃在就业的大门之外;只有那些勤奋能干、自动自发的人才会被留下来。”

职场中之所以会出现“内卷化效应”现象,说到底还是思维认知上的缺陷和偏差。

持有这种思维认知的人,他们认为工作只是简单的交易,只要能够应付工作即可,而从不去考虑将工作当成事业来对待,从而对工作缺乏热情主动和责任担当。

1、“毛毛虫效应”:缺乏主动思考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将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不远处放着叶子。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多去了,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绕着花盆边缘转圈,直到精疲力竭相继死去。

工作中有些人就象这些毛毛虫一样,习惯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式作业,而从不主动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适合做什么,而是随波逐流,局限于固定的思维方式上。

2、“自动驾驶模式”:缺乏主动意识

一些人经过最初的滚爬摸打之后,认为自己已经步入一个既定的轨道,习惯于把自己的工作状态设定在自动驾驶模式,而忽视了时不时地应该去“踩油门”。

被动等待是他们的共同特征,这些人不会主动去工作,所以则会失去主动从工作中寻找进步的机会。只有不断地接受任务,才有可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股神巴菲特每两年就给经理们写一封信,建议这些经理们象对待自己的企业那样去管理企业,不要被动地等待老板的指令,而是要自己主动指挥自己去作为。

工作中缺乏主动意识,不仅仅是会失掉很多机会,而且也容易给人留下平庸无能、无所作为的印象,自然得不到好评和重用。而那些懂得主动施展才华的人,自然会得到更多实现抱负的机会。

3、“职场倦怠症”:缺乏工作激情

长期从事同样的工作,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和心理上的疲劳,失去最初的新鲜感,感到枯燥乏味,对工作缺少热情,引发职场倦怠症。

他们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就可以了,有的人甚至产生应付工作的心理。

在许鸿琴《自动自发》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努力工作,发掘并享受工作中的乐趣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可爱。对事业的热爱能让你迸发无限能量,这样你就会尽心尽力,始终保持着尽善尽美的工作态度。”

热爱是成功的内在动力,只有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注入爱的气息,用极大的热情去努力工作,那么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03如何克服“内卷化效应”,做到自动自发工作


什么是自动自发?自动自发就是没人要求你,而你却能主动而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自动自发体现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是内心的一种潜在意志。这与“内卷化效应”所表现出来的被动应付正好相反。

那么,如何来克服“内卷化效应”,做到自动自发工作呢?

1、运用“吸引力法则”,提升工作态度

心理学上有一个吸引力法则,意思是当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它吸引而来。

在《吸引力法则》一书中提出:我们工作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们吸引而来的。不管在什么地方工作,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其行为,决定了对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态度越积极,对工作投入也越多,从工作中获得的回报也就相应地越多。

事实证明,当我们的思想专注于工作的时候,我们就会为之努力奋斗,那么与之相关的人、事、物都会被吸引过来,便能提升自己,实际上就是一个快乐工作的良性循环。

    态度决定高度

对于职场中人来说,工作的态度决定着成就的高度。

如果能够把每一份工作都看作是一次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我们就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极大的收获。相反,如果总是认为自己的工作无关紧要,抱着无所谓的工作态度,那么什么样的工作都难以做好。

同样从事一个平凡的岗位,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成就。消极的人只会在工作中混时间,而积极的人则是认真工作,并善于从工作中寻找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埋头才能出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必须消除不现实的幻想,没有任何工作是不需要辛勤努力的,更没有一份职业是一帆风顺的。

很多人面对挑战和考验的时候,往往会手足无措甚至退缩,这实际上是惧怕失败,怕冒风险的表现。

本尼斯在《极客与怪杰》中写道:“他们不畏惧失败,实际上他们重新构造失败,把它看作一种宝贵的教育形式。”

无论遇到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埋头努力,辛勤付出,才有可能克服困难,完成工作,这也是获取回报的唯一途径。

    付出才能杰出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想使自己成为企业有用的人才,那就必须有付出。

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曾经提出“多一盎司定律”:哪些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实付出的努力差别很小,仅仅是“多一盎司”而已。但正是这多投入的一点点,才使他们最终脱颖而出。

工作中,要想获得发展,就得多付出一盎司,超出老板的期待。

正是这多出的一点点投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如果能够经常比别人多走出一步,多投入一点,那么必然得到超值的回报。



2、装满“职场燃料”,做“自燃型员工”

奥美互动全球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在《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三大阶段》书中,提出“职场燃料”概念。他认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要靠职场燃料推动。

布莱恩认为,职场燃料可分为3种:

可迁移技能:职业生涯中获取并拥有的各种基本能力,如工作态度、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

有意义的经验:工作中的阅历、经验的积累,可以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持久的关系:持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关系,是最有效、最耐用的一种职场燃料。

装满“职场燃料”,目的是为了做一个“自燃型员工”。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干法》中提到:物质有可燃型、不可燃型和自燃型三种。

同样,人也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人;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人;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人。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

所谓“自燃型”员工,就是从来不会等领导安排再工作、有人吩咐才去干,而是自动自发、主动积极地去工作。

微软企业文化的一个精髓,就是员工要自己找事做。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的李开复曾经告诫员工:“不要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地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对待工作,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般那样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便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自动自发地工作,是每一个自燃型员工的共同特点。

自动自发是一种对待工作积极的态度,只有当积极主动成为习惯时,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才能不断地自动自发,燃烧自我,才有可能将工作做好,也才能取得职场成功。



3、根据“GE活力曲线”,成为20%的A类员工


“GE活力曲线”是杰克韦尔奇提出的一种管理方法。在这个活力曲线中,用正态分布的形式将员工区分出最好的20%、中间的70%、最差的10%。

其中最好的20%A类员工,工作充满激情、富有远见而且勇于承担责任。B类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他们最有希望上升为A类员工,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C类员工是不能胜任自己工作的人,属于被淘汰的一类。

GE活力曲线是一种动态的员工评价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优胜劣汰,目的是克服怠惰状态,激发竞争活力。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20%的A类员工呢?

在哈伯德《自动自发》一书中列举了员工怠惰的5种表现:
    天天来混日子,做什么事都只求“差不多”; 眼睛只盯着那点儿薪水,把工作看成是等价交换,多一点儿都不干; 工作背后,牢骚太多; 拨一拨,才动一动,没有任何主动性; 干点儿工作,总会找到那么多的借口推来推去。

要克服这些怠惰状态,成为20%的A类员工,应该做到:
    每天多做一点

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坚持每天再多做一点,超出上司的期待,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关注,而且能给自我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
    拒绝平庸

不满足于目前的工作状态和表现,不安于现状,追求更完美的表现。并在追求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从而使自己更加趋于完美。

只有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投入全部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更专业。
    学会与上司的要求“赛跑”

在工作中,只要你能够把工作做好,而且做得比上司要求的还要多,你就有可能逐步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人。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积极创造机会,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那些慵懒乃至无所事事的人,最终失去的是自己职业发展的机会。
    热情主动工作

时刻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随时抓住机会的准备,在工作中努力表现得超凡出众,并拥有在关键时刻打破陈规完成任务的能力。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书中,将目标明确、实干奋斗、雄心勃勃的人归纳为自我实现者。

这类人往往对工作充满着热情,善于掌握工作的主动性,所以成功的机会往往也比别人多。



结语:


领导不安排,我就没事干。

这是职场中典型的缺乏自动自发意识的表现,心理学上将其称为“内卷化效应”。

本文针对这一职场现象,主要是从3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从一则故事来解析职场“内卷化效应”的种种表现;

其次,职场中为什么会出现“内卷化效应”现象;

最后,如何克服“内卷化效应”,做到自动自发工作。

在如何克服“内卷化效应”,做到自动自发工作方面,提出3条对策措施:

1、运用“吸引力法则”,提升工作态度;

2、装满“职场燃料”,做“自燃型员工”;

3、根据“GE活力曲线”,成为20%的A类员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76

帖子

662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629
发表于 2020-5-5 20: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成功的人都是自觉主动的人,不断的思考做事自我增值,绝不会让自己停下来,失败的人才会得过且过听人安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76

帖子

662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629
发表于 2020-5-5 20: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妥妥的青云文,保存学习下[赞][赞][赞][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0

主题

3452

帖子

708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084
发表于 2020-5-5 20: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知识储备太强大了[赞][赞][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56

帖子

66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603
发表于 2020-5-5 20: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妥妥的青云范[赞][赞][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462

帖子

679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93
发表于 2020-5-5 20: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云文章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55

帖子

657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75
发表于 2020-5-5 20: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云格式 妥妥的[赞][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3774

帖子

773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33
发表于 2020-5-5 20: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9

主题

10万

帖子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7476
发表于 2020-5-5 21: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9万

帖子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6146
发表于 2020-5-6 11: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到了,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免费联系电话

400-8855-271

客服QQ:2524604571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日8:00-23:30

关注我们
  • 关注官方微信

  • 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