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斌说:碧桂园的主营业务是老虎,新业务是给老虎插上翅膀。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成了突袭中国经济的黑天鹅。全球流动性危机加剧,楼市仿佛一夜入冬。地产股更是集体暴跌,恒大业绩“腰斩”,万科重提“活下去”的口号。
每一次危机都是大考,有人损失惨重,有人却更显从容。3月27日,碧桂园公布的2019年全年业绩,无疑是近期众多财报中最亮眼的之一。
总体来看,碧桂园从容“行稳致远”的底气,是由其在经营业绩上的不断增长、财务数据上的持续稳健、围绕主业的多元化业务布局等多方面共同造就的。
盈利能力依然稳定
在房地产市场整体调控思路不变的情况下,行业的整体盈利空间逐渐减小。但碧桂园2019年的业绩依旧亮眼,随着过往业绩逐步释放,收入再创新高。
报告期内,碧桂园营收同比增长28.2%至4859.1亿元,毛利润同比增长23.6%至1266.4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6.1%至612亿元;股东应占利润、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分别为395.5亿元、40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17.6%。
根据3月份观点指数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上市房企盈利能力Top10榜单,碧桂园盈利能力高居榜首。统计显示,2019年碧桂园息税前收入超过97%的候选房企,权益回报率超过91%的房企,归母净利润超过近100%的房企。
目前,碧桂园共有四部分营业额来源,分别为出售物业、提供建筑服务、租金收入、提供酒店服务及其他,当期收入分别达4750.12亿元、62.19亿元、4.12亿元和42.65亿元,较2018年分别增长28.59%、18.12%、81.50%和67.25%,各项业务的增长趋势都显强劲。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可观的增速,是碧桂园在有意收力的情况下取得的。自2018年开始,碧桂园宣布进入“提质控速”新阶段,主动放缓增速,有意识地控制规模增长,转向财务质量和管理质量。
继2016年,碧桂园连续第四年实现净经营性现金流为正,达146.7亿元,同时可动用现金余额约2683.5亿元,达到公司有史以来最高水平,占总资产比例达到14.1%。加之尚有约3167.9亿元的银行授信额度未使用,说明碧桂园当期通过经营本身便可实现现金良性循环,在行业资金面持续收紧的背景下,仍然不需要依赖外部融资来支撑现金流。
于房地产行业而言,融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早期拿地、中期开发到后期销售运营,全程离不开融资,而融资“待遇”的差异也会带来较大的成本差异。2019年下半年随着融资收紧,不少房企发债利率动辄高达10%以上。2019年,碧桂园的加权平均借贷成本6.34%,较2018年的6.11%变动不大,也从侧面反映了资本对于碧桂园的认可。
目前,碧桂园已获国际权威信用评级机构惠誉给予投资级的BBB-企业信用评级。惠誉认为,盈利能力是对房企进行评级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获投资级评级的房企的EBITDA利润率高于中国其他房企的平均水平。目前,民营房企中只有碧桂园、龙湖等三家获得了惠誉投资级评级。
如此看来,碧桂园凭借规模优势和龙头地位,取得不错业绩也是意料之中。与此同时,充裕的现金流、现金余额以及强大的融资能力,使得碧桂园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地位。
坚持一线到五线均衡布局
得注意的是,碧桂园2019年的年报沿袭了2018年不再使用合同销售金额,改为使用权益合同销售金额的方式。这一做法也是行业中的首家,可以理解为碧桂园不再执着于规模排名。
不过,“挤掉水分”后的数据依然亮眼——全年权益合同销售额为人民币5522亿元,同比增长10.0%。合同销售面积约623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2%,超出2019年TOP100房企6.5%的权益销售金额增速。
截至2019年末,碧桂园的权益可售资源达24181亿元,其中已获取的权益可售资源为17022亿元,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占比分别为17%、36%和47%。
而且最关键的是,碧桂园的可售资源97%位于常住人口50万人以上的区域, 93%位于人口流入区域, 73%位于五大城市群,符合人口流动趋势。
一个合理的市场布局,能让更充分地利用市场空间,更有效地分散市场风险。一直以来,碧桂园一二线与三四线的平衡问题备受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投资策略方面,碧桂园有意加大了一二线布局。2019年,碧桂园一二线新增权益土地金额占比从2018年的40%提升至45%。
碧桂园常务副总裁光煜对此回应称,一二线城市或者面向一二线城市的目标市场的投资比重是略有加大,直接反映在土地投资的成本上。但这种数量变化是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在这些一二线城市呈现相当多的机会,所以便加大投资。总体上,公司还是坚持一线到五线均衡布局。
作为起家于广东的房企,碧桂园已前瞻性布局盈利确定性较强的粤港澳大湾区。数据显示,碧桂园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权益可售资源达3091亿元,可售建筑面积约2268万方。另湾区内有潜在权益可售资源约3226亿元,与已获取的权益可售资源合计6317亿元,发展空间巨大。
而对于可售货值占比最大的三四线城市来说,88%的城市处于库存短缺或合理状态。同时,截至2019年底,碧桂园三四线城市项目获取18个月后的投资转化率为1.27,同行一二线城市项目的该指标为0.71或以下,公司在三四线的投资转化率较高。
“疫情对碧桂园的影响肯定有,但也得益于公司一到六线的布局,还是有相对大的空间去进行调整,所以未来的地产市场走势还是谨慎乐观态度。”对此,碧桂园总裁莫斌向公众传达了信心。
对2020年的销售目标,碧桂园依旧选择不对外公布,但莫斌表示,希望通过未来9个月的努力来实现全年目标,“我们内部有销售目标,会有拆解的任务,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但是疫情也给市场带来不确定性,公司会视情况对全年目标进行调整”。
根据莫斌在业绩会上发布的数据,碧桂园在2019年的权益去化率达到72%,而2020年的权益可售资源达到9066亿元。如果能继续保持2019年的权益去化率,今年碧桂园的权益销售额可能会达到6527亿元。
高科技助力下,老虎插上翅膀
在宏观大势、行业走势以及内部条件的耦合作用下,房企要持续发展,要求公司具有长期的决心和准备,如今头部地产都在寻求以多元化来寻求业务转型,且都不约而同的投身于科技创新潮流。比如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有着“造车”梦,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也怀揣着“机器人”梦。
近两年来,碧桂园指明了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方向,即围绕其地产主业挖掘新市场和新动能。虽然目前房地产销售依然是碧桂园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其“地产、机器人、农业”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已初步成型。
“这是一个科技繁荣的伟大时代,机器人正在积蓄澎湃的力量,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想象。”在今年初碧桂园召开的2020年工作会议上,杨国强再次强调“机器人”的重要性。其表示,科技的进步正不断冲击着各行各业,并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
此次业绩发布会上,莫斌也喊出了“紧跟时代脉搏,未来拥抱高科技”的口号。2019年,碧桂园机器人业务全年研发费用约人民币19.7亿元。莫斌透露:“希望建筑机器人能够在明年这个时候进入部分的量产,希望能快速地实现产业化。”
通过近三十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碧桂园深谙机器人的市场产品需求。2018年7月以来,两年多时间里,碧桂园成立了两家机器人公司,博智林专注建筑机器人,千玺集团研发餐饮机器人,覆盖了建筑机器人、安防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和厨艺机器人多个品类。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已成立5大研究院,组建了3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公司累计递交专利申请1843项,已获授权327项。公司旗下的智能制造工厂已经正式投产,佛山顺德机器人谷也在加快推进建设,其中自主研发的AGV导航精度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年报显示,目前博智林已招募了3256名国内外优秀研发人才,集中开展重点产品研发、关键技术攻关,现有在研建筑机器人50款,其中32款已投放工地测试,其安全性和工作效率相比人工作业大大提升,在关键领域已拥有一批自主核心技术。
另外,2019年,第一家面向市场的碧桂园机器人餐厅正在接受大众检验,它已初步形成机器人餐厅的全链条系统运营模式,推出自主研发的“24小时无人、全自动化运作”煲仔饭机器人,试图改写餐饮未来。
2020年2月,煲仔饭机器人出现在武汉新冠肺炎疫区的隔离点,为医护工作人员免费提供煲仔饭配餐服务,碧桂园也在疫情面前彰显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态度与行动。
长远来看转型“高科技综合性企业”是当前碧桂园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如莫斌所言,“新业务是围绕主营业务的,主营业务是老虎,新业务是翅膀,老虎插上翅膀后就更厉害了。”
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地产、机器人、现代农业三大重点业态的协同发展,都将成为碧桂园分享市场增长红利、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这样的战略逻辑也是房企未来持续发展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