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天天成长研习社
作者:陶瓷兔子
1
八月份出差去深圳,跟一位前同事约饭聊起工作,他讲的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
他在一家大型医疗器械的公司做采购,手头的项目是一款超声波仪器,老板给的任务,是必须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一年之内把超声波仪的交货时间从三个月压到15天。
问题就在于这款超声波仪器本身包含陶瓷元件,以本地供应商的工艺,15天的时间连烧瓷都不够,更别说拼装和运输的时间。而意大利的一家公司虽然能做到15天交货,价格却翻了三倍。
一边不肯花钱,一边要省时间,还不敢偷工减料,这个KPI不异于天方夜谭,才接手一个多月,他头发都已经白了一片。
跟大多数聊工作的话题一样,这段对话也在对老板的吐槽和对社畜艰难的感慨中结束。直到上周他来出差,喜气洋洋的打电话说自己升了职要请我吃饭。
你这是开了什么外挂,不到两年就升到了副总监?我不敢相信他名片上的title。
他笑笑,问我,还记得之前跟你说的那个项目吗,最终还是做成了。
2
怎么做成的呢?
是一次次拉着工程师一起出差,一夜又一夜的时间花在实验室里测试可以替代陶瓷元件的材料,再飞到各处去找能用新材料做样品的供应商。
以及一整周一整周灰头土脸的蹲守在供应商的生产线,不放过每一个可以优化生产流程缩短交期的机会。
这个开始被人看作是“天方夜谭“的项目,最终以一场出乎意料的完美胜利告终,他不仅把交期缩短到了老板要求的范围,甚至还节约了30%的成本。
整个项目算下来,一年能为公司省下上百万。他因此一战成名,部门的副总前脚离职,他后脚就被CFO钦点上了位。
他所做的这些事很难吗?其实并不,任何一个有点行业经验的人都会想到类似的思路。
但大多数的思路也都会停留在"我老板是个傻X,根本啥也不懂","哎我太难了,别的部门一点也不配合。"的抱怨中。
以及"我就随便弄弄,不行就算,反正大家都觉得这个KPI不靠谱,搞砸了也不是我的错"的推脱上。
可抱怨和甩锅谁不会呢?真正很难的,反而是下定决心的那一瞬间。
是将错就错浑水摸鱼,还是尽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对。
正是这样的一念之差不断叠加,才逐渐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3
最近的另一个感慨,起源于一个新调来部门的小姑娘。
她是市场部经理的助理,因为做项目的缘故打过很多次交道,前段时间项目部在内部招人,一长溜的申请人名单里一眼就选中了她。
从助理到独立项目负责人,她拿到第一笔奖金请客吃饭,笑嘻嘻问:
我知道好几个人的资历都比我强,你当时怎么从那么多人里选了我呀?
大概是想到这个小姑娘数据表做的特别好看吧,我想起了当时看见她名字的第一个念头。
什么呀,她显然不满意我的答案,半撒娇的撇撇嘴,我还以为你是觉得我工作能力特别强,效率特别高,人长得特别美呢。
是吧,考量一个人够不够好的理由那么多,但很多时候,职场上那些玄而又玄的“能力”“态度”和“效率”都会回归到细节,成为留给他人的名片和印象。
我从很多部门要过数据,大多数的人都只是把需要的数据和图表复制粘贴,做一点分析发出来,那些文件常常大到上百M,每次想要打开就得面临邮箱崩溃的风险。
为了展示逻辑,数据表里各种公式也没有被转化成数字,如果不小心改动了某一个数字没有察觉,整个报告就成了废纸。
更别说还有各种鲜艳标注,满屏的红色常常让人一打开Excel就瞬间眼瞎。
我甚至开始习惯于这些乱七八糟的数据,大红金黄这种默认配色最简单,懒得把公式粘贴成数字形式,忘记把图片压缩也是人之常情----
毕竟谁也不是专门来做表的不是,只要给出的数据没错就行了。其余边角料的小事情不需要太较真。
但她不是,文件大小永远只占个位数,整张表干干净净对齐居中,所有单元格都是数字格式,另在标注里列出了分析数据的公式,就连配色也特意选了更温和的淡粉红和米黄色。
不仅仅是我,部门所有收到过她报表的人都对她印象很好。
4
但放到更宏观的角度,她真的比其他人更聪明,更厉害,更高效吗?或许并不见得。
对于大多数工作来讲,任何两个人在同一个岗位上超过三年,学历和背景的作用都会慢慢淡化,甚至工作能力上也很难找出太大的出入。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提出“苟且红利”的原因。
每个人都知道要做对的事,要想办法把事情做对,可如何把一件本来就是对的事做好,却很少有人去想。
虽然看起来所有人都在做事,甚至都是在做对的事,但其中都有大量的苟且者,你只要稍微比他们往前一点点,就能享受到苟且红利,或者准确来说,是因为不苟且而享受到的红利。
那些被机会砸中的人,好像也就是真的只比在某件事上比别人做的好了一点点而已。
只是当大家都差不多的时候,就是这些一点点才会让某个人不一样。
职场上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机会,更没有童话般的逆袭。
努力把错的事做对,努力把对的事做好,就是你能做的最好的全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