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肖锋
年关将近,一则华为裁员的消息刷屏网络,称华为一口气裁掉了7000名老员工,宁愿赔款10亿元,也势必执行。
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很多被裁掉的员工,都是在华为工作十几年的老员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任正非曾强调:一个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企业的员工不能太过安逸,尤其是老员工,这样公司的氛围会越来越懒散,慢慢失去危机意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没有狼性精神容易被社会淘汰,被行业淘汰。
华为的冬天终于来了?不,35岁以上的员工的冬天来了!华为这是断尾求生,不淘汰安逸的员工,公司自己就被淘汰。
这让我想起前年联想裁员时,一位员工在内部论坛上发的一句话:千万别把公司当家。“公司为家”一度是企业口号呀。
一位网友感慨道:过去基本都是终身制,没人会担心裁员和失业,所以员工很愿意为了企业奉献。现在的公司生命周期太短,无法给职工长久的保障,员工当然不愿意冒险去奉献,指不定离职还要去坐牢251天。
年终是解聘和跳槽的高峰期。而不少用人单位将招聘门槛设置为“年龄35周岁以下”,我认为这比996工作制更加可怕:996是工作多和少的问题,而35岁以下不用是工作有没有的问题。
我在头条号“肖锋说趋势”上发了这个评语,得到的回答是:
1、我倒觉得35岁确实是职场分水岭,在大组织内干到这个年龄,技能经验人际都不错的,基本上已担任独当一面的管理岗,跟着组织走到底了。
2、我是211本科毕业,有国企和大公司的工作经验。我辞职离开北京,回到家乡所在省会城市后,求职就一直不顺。面试了好几家本地企业,他们都要35岁以下的。感觉职场上已经没有我们中年人的位置了。
3、在我看来,职场招聘要求应聘者必须在35岁以下,是赤裸裸的歧视,也没有任何逻辑和理由。在澳洲,不仅年龄不能作为招聘要求,性别、种族都不可以。
4、虽然我国《劳动法》等基本法中明确企业享有用工自主权,但前提必须是依法行使。因此,企业不能以此为由将年龄作为明确招聘条款,这违反了法律法规中有关禁止歧视的内容。
对于劳动法,单位各有各的高招,不信你搜一下各类劳资纠纷,企业被告输的案例有多少。这就是中国国情啊。
“35岁危机”不只是互联网行业,也不只是华为,末尾淘汰制最就成为各行各业的行规了。
35岁是个尴尬的年纪,这个阶段要么是中层管理,要么就混得很尴尬无工可打。上有老人、下有小孩,可职场法则就是这么残酷。
那么,职场“35周岁”门槛如何跨跃,告诉你几条法则:
第一,尽量跳出舒适区,多学技能,让自己变得专业,更要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很多机械式的劳动,很多温水煮青蛙式的工作,尽量避开这些坑,毕竟可替代性太强,35岁的职场危机大概率会降临在这些工种上。
危机无时无刻不存在,哪个年纪都可能发生,但我们可以做到居安思危,可以保持好奇心,可以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当不幸和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或许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做到进退自如。
第二,尽量找一些越老越吃香的行当或职位。当然,这不必是老中医、考古鉴古大师之类的职业,有一些行业,比如:医生的35岁,硕博刚刚毕业,正是年富力强医院或诊所的骨干(台湾地区40岁才有资格开独立门诊);还有,教师的35岁,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也正是班主任、教导主任的合适人选;还有,科研单位的35岁,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成熟经验,正是搞研发的黄金时期……
35岁以上的人同样拥有竞争优势,他们资历深厚,经验丰富,领团队带新人,是行业内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所以,尽量找一些越老越吃香的行当或职位,越积累经验别人越替代不了你。假如你35岁去跟人拼送外卖,当然就拼不过别人了。
第三,锻炼自己的硬核能力。有好些人在职场初期,专业能力一般时,没有充分锻炼自己的硬核能力,就急急忙忙转型做管理。所以,现在年轻人都不愿当领导,怕一当领导专长的武功就废了。
所以,提升自身专长的含金量才是王道。
随着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大量工作被外包到东南亚比如越南、印度。现在,印度工人的工资一个月相当于千元人民币,一天可以在流水线上站9个小时,试问这样的工作中国人还愿意干吗?印度人的平均年龄是27岁,而中国人是36岁,人家比我们差不多年轻了10岁。你的工作正在被外包到东南亚。就像20年前,日本、韩国或者是台湾地区的工作被外包到了中国大陆一样。
同时,日本最近宣布70岁退休政策。日本人70岁还能工作,中国50岁找工作都难。日本健康年龄是70岁,正好退休。中国健康年龄是60岁,怎么办?联想到35岁的“焦虑”,如延退(男65,女60)的话,这个年龄层不过是职场的“新兵蛋子”!还有30年的持续奋斗呀!我们个人能做的唯有延长自己的“职业生涯”!
所以,最后,我要强调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分为三大方面,职业信念,如“敬业爱岗”;职业行为、习惯,如“做一个时间管理高手”“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但是我这里不讲那些,也不讲职业技能,我关心的是职业思维,也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才是问题的原点。事实上,美国常青藤学校教授的就是“授人以渔”的方法论。
关键是打造你的树状知识结构或“知识树”:首先有树干,然后延伸出树枝和树叶。总体来说,新媒体的学习是碎片化的,不易形成你的“知识树”。任正非说:“年轻人读互联网容易越读越差,为什么老员工会越读越好?”互联网上的内容有70-80%是碎片化,老员工有很多经验和消化能力,可以把这些碎片化信息粘成一个战略洞察面。而年轻人看着碎片化信息,联系不起来,这说明资历很重要。
有了系统知识,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将新鲜事物纳入到你丰富的知识体系中去解构。这样,你的知识才是活的、有效的、不容易忘记的、永远生长的。
知识改变命运。应该说,有效的知识才会改变命运。
另外,就是打造你的T型知识结构,T的一竖代表你的专业知识,一横代表你的知识跨界能力。
比如我作为传媒人的知识结构:
社会学理论、人类学理论:你要有社会学的想象力,要会解读统计数据,看出其中的社会趋势;
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城市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生活无处不经济”;
传播学理论:你是当录音机、吸尘器,还是当蜜蜂及啄木鸟;
营销学理论:整合营销的大概念,杂志背后除了读者还有品牌商;
保持浏览速读的技巧,能在信息洪流中迅速发掘新闻价值。
大家不难看到,我的树干知识是社会学,枝干知识是传播学、营销学和经济学,这让我在看待财经事件时多了一分社会学视点,看待社会热点时多了一分经济学视角,还能与品牌商沟通传播之道。这就是我的T型知识结构,一专多能,不怕失业。
构建自己的T型知识结构,和打造朋友圈一样重要。同样,你接触什么样的媒体,你就在什么样的认知境界上。不要去看那些无营养的无聊信息,就像不要交损友一样。
相对T型知识结构,也有人提出π型知识结构,即双专业都强,这当然能让你更有竞争力。假如你能同时在两个领域中都达到前20%,你就是佼佼者,因为结合这两个领域你必定是那前10%的人群。
21世纪什么最缺?是人才?不,是复合型人才。
小结一下,“人生就是升级打怪,谁也没有通关秘籍。”你没有组织资源、没有经济资源、没有钱,也没有权,你只能靠知识和能力迭代来获取阶层晋级的资本。关键在职业素养锻造。
最后,回到“35周岁”门槛话题,有人在某个行业内摸爬滚打到这年龄的人,开始把之前的积累释放出来,选择单干创业了。需要提醒一句:经济下行时期最好不要创业!此时,有个单位靠着是明智的选择,当然,不能温水煮青蛙永远呆在舒适区,你要动起来,锻造自己的职业素养和T型知识体系。
预祝大家,新年有新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