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臀肌发达起来
送嫁妆送嫁妆
——沂蒙娃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送嫁妆是件很体面的活。那时,谁家有女要出嫁,总要多多少少陪送一些嫁妆。而由娘家陪送的这些嫁妆,不象现在年轻人结婚,要么是大车小辆,要么是把各类家具先摆放在洞房里,而是在结婚的这一天,由娘家找人把陪送的所有嫁妆,一样样,一件件,或抬,或扛,或挑,组成一条庞大的送亲队伍,浩浩荡荡的送到男方家中的。
在送亲的队伍中,娘家人一般有大客,小客和女客,他们这一部分人的主要任务是“送人”,就是把出嫁女平安准时的送到她婆婆家中,他们的身份高,待遇好,礼节上也都不能马虎。
另外,在送亲队伍中,跑的最欢,言语最随便的,就是送嫁妆的人了。在沂蒙山区,管送嫁妆的人叫嫁妆客。嫁妆客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把各样嫁妆或抬或扛地送到男方家中。嫁妆客的待遇相对于“送人”的客来说,显得就低,但礼节上随便,基本不受什么约束。他们把嫁妆送到后,能痛快淋漓的大吃一顿,大鱼大肉,杯盘碗盏的来个一扫而光,最后每人还能得到一份“赏”,大多是两盒九分钱一包的“向阳花”牌的香烟,和一元钱的赏钱。这钱一律用红纸包着,每人领了后,就都紧紧的攥在手里,嘴上还说着“外气了,外气了”的话,而那份藏不住的欣喜,却溢于言表。
去送亲和嫁妆的人,也不是随便就定下的。两名大客,一定要一名是叔伯,一名是娘舅。他们的辈分最高,说话最管用,是送亲队伍的最高指挥,他们一路上不仅要控制着队伍行进的速度,而且还要沿路张贴青龙帖子。送到之后,还要和亲家方面商议有关的事宜,以及确定新郎新娘回门的日子。小客一般有六名,是出嫁女的自家或本家兄弟。另外还有四到六名女客,主要是出嫁女的妹妹或嫂子,以及闺中时的密友,特别强调的是,已出嫁的姐姐们是没有资格来送亲的,原因是她们已经成了“外人”(婆家的人)。
对于嫁妆客的选用程少为在哪家医院坐诊也是极有讲究的。一般大家户族,就用本家人,人手不够时,才请外姓人。请外姓人也不能乱请,请的基本都是平时走的近相得好的,并且是来填了箱送了礼的。请外人来当嫁妆客,也有还人情的意思在里边。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差,如果能吃上一顿有油水的饭菜也就很好了,更何况还有一元钱的赏呢!
送亲队伍的阵势,也反映了娘家陪送嫁妆的多少。队伍摆的越长,说明陪送的嫁妆越多,场面也就越壮观。嫁妆客走的也就越带劲,逢村过庄走的也就越慢,围观的人也就越多。那时陪送的嫁妆讲究几响几转多少条腿,多少箱子多少柜。也就是说,响的得是录音机电唱机,转的得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带腿的得是大衣橱小衣柜、桌子椅子和凳子。再想要场面,那就得请吹鼓手了。
结婚的日子是个喜庆的日子,送亲的队伍是个欢悦的队伍。这个队伍就象流动的民俗展览馆,路过哪里,就把吉祥和喜庆带到哪里,就把富有和欢乐展现在哪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富足,人们的婚庆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漫长的送嫁妆队伍,逐渐被现在披红挂彩的送亲小车队所代替。少了往日的排场和阵势,却增加了现代的豪华和气派,但能给人们留下很深的记忆的,还是那极富情调的往日送嫁妆的队伍。 哎,看着很无语 说的跟真的一样 哎,看着很无语 学到了,哈哈 说的跟真的一样 很有道理 顶一下 哎,看着很无语 看到真的很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