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情守望
■解孝来
我当兵在外多年,脑海里时常萦绕着家乡的点滴。尽管如今电波随时可以传递情感,但关于父亲的那些往事和他对我浓浓的爱,我总觉得无法用简单的几句言语来表达,只好用文字将它们记录下来。
父亲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是个和蔼可亲、老实憨厚的庄稼汉。他年轻时是个木匠,走南闯北,靠着手艺养活了一家人。他平时从不愿意麻烦别人,却总是不遗余力帮别人,就连吃饭也总替主家着想,宁愿自己少吃饿肚子。农忙时,左邻右舍的锄头、镰刀等农具坏了,送到我家,父亲二话不说放下手头的活儿,“叮叮当当”忙到深夜。
当时,我们老家很多人家里都不宽裕,吃了上顿没下顿。我家条件虽然也不好,但父亲只要看到别人有困难,总是想办法伸出援手。一次,有个衣着破烂的老人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到我家,父亲二话没说,就让他们到屋里跟我们一起吃饭。他们临走时,父亲还把家里仅有的一些煎饼、窝窝头塞到老人手里。我有些不解,可他说:“这世上谁没个难处啊,有了难处伸出手帮一下,心里也舒坦!”父亲还经常教育我和妹妹“人勤地不懒、笨鸟先飞早入林;穷也好富也罢,千万不能丢了善良”。这些话,一直深深影响着我。现在,我也经常对我的孩子说:“不管将来做什么,最重要的就是先要做个好人!”
我读中学时住校。那时候,大多数同学每隔3天要回家带一大包煎饼和咸菜,很多家长也会隔三差五去给孩子送些吃的。一天,我正在读书,听到有人喊我,出去一看,是父亲。他推着自行车,戴着一顶旧草帽,穿着一双沾满泥巴的黄胶鞋,挽着裤腿,乐呵呵地冲我笑:“给,你娘怕你不够吃,让我给你送来些……”父亲边擦汗水,边把自行车上的一个红色小包袱递给我。那天,他没和我说几句话,就很快骑车离开了。
下课后,我迫不及待打开小包袱,里面竟是黄瓜拌猪头肉、尖椒炒大肠……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丰盛的饭菜是一位亲戚来我家做客,父亲母亲特意准备的。待客人走后还剩下一些,父亲便给我这个“馋猫”送来。如今回想起这个细节,我心里还是非常温暖。
我当兵前,曾在省城当保安。那份工作是父亲四处托人为我找到的。后来,得知我想当兵,父亲依然表示支持:“出去闯荡闯荡,长长见识也是个好事,既然你想去就去吧!”
我报名后那些日子,父亲比我都激动。他一有空就往村民兵连长家跑;接兵干部家访时,父亲一大早就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定兵前,父亲脸上经常洋溢着笑容,甚至特地请村里当过兵的人来为我传授当兵经验……入伍那天,父亲骑着自行车把我送到县城汽车站。汽车开动时,他从车窗外塞进一个小包裹。我打开一看,是我最爱吃的肉夹馍和几个火烧,当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自从你入伍后,你爸就像变了个人,哪怕不吃饭也要准时看《新闻联播》和军事报道。”母亲曾在电话里告诉我。我入伍后很长时间里,父亲几乎每周都会给我写一封信。当时家里没有电话,再加上我家住得偏僻,父亲担心不能及时收到我的信,还特意到邮局订阅了一份报纸。这样,他在等报纸的同时,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的回信。
“好心态决定好状态”“要低头走路,仰着头看人,静下心做事”……信中,父亲常给我讲人生道理。正是这些朴实的道理,给了我扎根军营的信心和刻苦训练的动力。后来,我被评为“优秀士兵”,还在多家新闻媒体发表稿件,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这些立功喜报寄回家后,都被父亲按大小尺寸装裱好,挂在家中显眼的地方。
这些年,我每次回家,父亲总忘不了给我讲道理,“要清清白白干事,堂堂正正做人!”在一次聊天中,我才得知,原来当兵曾是父亲年轻时的梦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参军入伍也是替父亲圆梦。
多年来,父亲的激励和支持,让我在跋涉中,哪怕遇上狂风暴雨,也能乐观前行。每次离家,就是在亲情守望中,用更加坚实的脚步再次出发。
(原文刊于《解放军报》2022年9月29日 “军人家庭”)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编辑:李露 |
|